• 84阅读
  • 0回复

《历史研究》编者的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5
第5版()
专栏:

《历史研究》编者的话
近年来,一些青年史学工作者不断发出“史学危机”的呼声。史学是否发生了“危机”?人们所见不同。我们认为,所谓“史学危机”,实际上是史学正在发生转机,正酝酿如何革新内容与形式,向着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高的科学水平发展。
关于“史学危机”议论的内容,主要是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其中有对我国史学现状与传统的批评,也有对今后史学发展的主张与建议。这些意见虽然还不成熟,甚或含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却触及了我国史学多年来存在的某些弱点和缺陷,表现了论者在学术上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的可贵精神。
在革命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发挥过革命的和科学的巨大作用,在中国人民反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文化,发展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等事业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过去功绩卓著,是因为它充分适应时代的需要,以革命、政治为主要内容,着力说明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说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具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与此同时,它对中国历史与社会包括中国政治的“个性”则难免研究得不够。从认识的进程来看,这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中国历史的必经阶段,即从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中得出抽象的概念,或曰“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阶段,还没有来得及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把诸多的规定综合起来,充分把握中国历史的多样性的统一。所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这个特点,既是革命发展又是认识发展的历史的产物。如今时代前进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已从革命转为建设,我国史学的这种历史特点,便同时代越来越不相适应。以往那种史学研究所提供的知识和智慧,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围绕“史学危机”的种种议论,正是要求我们的史学从主要研究革命、研究政治转向研究整个社会,以便充分有效地为“四化”服务,因此应当受到重视。我们鼓励为革新史学而进行的探索和讨论,以期把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推进到一个更加繁荣发展、充满活力的新阶段。
按照上述精神,本刊第一期发表了几位中青年史学工作者探讨我国史学研究问题的文章。今后,除继续刊载这类文章外,还将注意刊载在史学研究的领域、角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新成果,以丰富本刊的内容,增强它的活力。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切富有学术价值的史学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形式的书评),不论其见解和方法如何,均为本刊所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