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还魂曲》的艺术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30
第8版()
专栏:

《还魂曲》的艺术追求
冯光钰
5月的首都舞台,百花竞艳。在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中,江西省赣剧团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传奇清唱《还魂曲》(黄文锡编词,程烈清、张翼、鸣泉作曲),以其富有新意的艺术追求,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还魂曲》系根据明代杰出的江西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改编而成的。将汤显祖的长篇戏剧文学巨著浓缩为几十分钟的合唱音乐,不单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用新的艺术语言,开拓新的审美领域的创造性劳动。如何在原著基础上写出新意,委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既要体现原著浪漫主义的精神面貌,但又不能亦步亦趋。按照合唱艺术形式的需要,编词者以精妙的细节选择和得体的剪裁,运用传奇清唱特有的结构,拓展了原作的意境和氛围,细腻地表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幸福,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两个人物身上的绻绻情思,沁透出人性美的芬芳,赋予古老的爱情题材以拨动当代观众心弦的艺术魅力。这是应予首肯的。
清唱剧音乐的创作,最困难的是怎样发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艺术手段的功能,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化为听觉艺术的形象。《还魂曲》的音乐创作,从歌词所提供的感情内容出发,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以江西古老的戏曲声腔为素材,采用柔丽优美的青阳腔为基调刻画杜丽娘的音乐形象,用古朴清新的弋阳腔为基调刻画柳梦梅的音乐形象,并有机地吸取赣剧和青阳腔曲牌的音调加以揉合发展,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别具一番风情。全曲素材简练集中,四个乐章(《游园》、《惊梦》、《幽会》、《还魂》)和序曲、尾声的结构严谨,安排有致,配器色彩变化较丰富,这对深化主题,渲染环境气氛具有积极的作用。青阳腔、弋阳腔特定音型的重复、摸进和变化发展,贯穿全曲,通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定盼到月落重生灯再红》、《魂断蓝桥红线折》等唱段,为我们刻画了一对封建时代追求爱情美好生活的青年男女形象。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还魂曲》在借鉴欧洲清唱剧的创作经验时,将我国戏曲音乐的独特技法融溶进去,结合得较贴切,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合唱艺术作了可喜的探索。作曲者善于取“帮腔”与“合唱”的艺术手法之长,将两者融合运用,交织一体,充分发挥“帮腔”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及“合唱”烘托气氛、表现内心底蕴的作用。在第四乐章的合唱《牡丹亭畔寻芳墓》中,采用富于戏剧性的戏曲紧打慢唱手法,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有效地烘托了柳梦梅期待丽娘还魂归来的急切心情,思情绵绵,缭绕天际。这些都是富有魅力的。(附图片)
《还魂曲》剧照
本报记者 李彤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