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青枝彩“葫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0
第8版()
专栏:

青枝彩“葫芦”
刘贵贤
在大兴安岭腹地根河,我们赶上了端午节。这里过端午,不但不同于遥遥东南的武夷,与中原华北也有区别。端午的头一天晚上,主人嘱咐我们:明晨早起床,去爬山。
爬山?林海尽在山峦中,爬山做什么?
凌晨三点,天刚蒙蒙亮,主人便把我们叫醒。走出招待所,但见马路上人来人往,有走的,也有跑的;年轻人的口哨声,夹杂着几重的歌声,好不热闹。我们随着人群,沿街中心向北,准备攀登那安装着电视铁塔的高峰。使我惊奇的是,一些老年人已经登高回来了,有的手里拿着几枝叶茂的树枝,有的拿着几朵溢香的野花。问他们,说是两点钟就上山了。据说端午的早晨,起的越早越好,为什么?说不清楚。采树枝花草做什么?也不好回答,只说老辈人就这么做。到了北山脚下,但见绿树丛中净是人。上山的,结伴而行,逶逶迤迤;下山的,手持树枝花草,鱼贯而下。在薄雾的笼罩下,就好象天上的集市。到了山顶,薄雾越来越浓,浓得几乎面对面辨不出人的五官。电视塔下,成了人的海洋:身着艳装的姑娘,提着收录机的小伙子,抱着宝宝的年轻夫妇。缈缈浓雾里,你推着我,我挤着你,可谁也不大声喧哗,好象在期待着一种圣灵的降临。
我也学着大家的样子,折了树枝和野花,跟着人流回到镇上。呵,随着喷薄欲出的红日,小镇焕然一新,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家家户户的门前,插着绿油油的树枝,香喷喷的野花。更令人赞叹的是那挂在树枝上的五颜六色的小“葫芦”。说是“葫芦”,也不确切,那是用纸叠的工艺品,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四角展翅的。说是工艺品,一点儿也不夸张。红的,粉的,绿的,黄的,不光纸选的讲究,色彩艳丽,做工也极为精细。一串串小“葫芦”,还缀有一条条纸穗,飘飘悠悠的纸穗也是五颜六色,与那绿油油的树枝、香喷喷的野花连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趣。林区的房子是清一色的木板房,可那树枝、野花、“葫芦”,挂的却是千姿百态,几乎一户一个样。有的挂在院门的两个上角,有的挂在正中,还有的挂在房檐下、窗棂上,微风一吹,拂拂悠悠,如诗,如画。走进招待所,早饭已备好,一大盆煮鸡蛋,一碗碗挂面卧鸡蛋。主人一再劝大家多吃,端午节早晨吃鸡蛋,吃的越多越好。问为什么,回答仍是那么朦胧: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吃棕子吗?”我问。“吃啊,厨房里正在包呐”!噢,吃棕子,是一致的。遗憾的是,我们马上就要上车了,没能尝到大兴安岭的棕子。
绿色列车在翡翠般的林海里穿行。坐在列车上,我还在琢磨端午节凌晨登高、折树枝野花、挂“葫芦”,翠峦雾海中那迤迤而行的人群……蓦地,我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噢,林海人很能领略《离骚》的意境呢。谁说他们生活单调,想象力竟如此丰富。那挂在门前檐下的树枝花草和五彩的“葫芦”,多么象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是如画的诗,如诗的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