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以北农大科技力量为后盾引进外资治理盐碱 曲周县北部农民初步摆脱贫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1
第2版()
专栏:

以北农大科技力量为后盾引进外资治理盐碱
曲周县北部农民初步摆脱贫困
本报讯 记者蒋涵箴报道:历史上低洼易涝、土地盐碱的穷县——河北省曲周县,以北京农业大学科技力量为后盾,引进外资治理盐碱,已经收到效益。麦收之前,记者来到该县,经过之处,绿树掩映着新房,路渠纵横,土地成方,人欢马壮,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黑龙港流域,是整个黄淮海平原中自然条件最差、受旱涝盐碱和地下碱水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主持召开的我国北方十九省市抗旱工作会议精神,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采用深耕浅井、抽咸补淡、沟网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碱小面积试验,获得成功。这一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被列为“六五”期间国家攻关科技项目,即“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研究”。1982年世界银行给曲周县一笔贷款,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也无偿援助了一批粮、油,加上省、县自筹的一部分资金,曲周县开始了对县内北部自然条件最差的二十三万亩盐碱区的全面治理。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现在这一项目已初步发挥效益,农业生产有了发展,村容村貌开始变化,当地农民已经初步摆脱贫困。
曲周县有一句民谣:“借碗盐不用还,喝碗水还得还”。打井、办电,是治碱中见效最快的关键工程,也是群众所盼望的项目。引进外资的项目签字后,该县立即组成打井队、办电专业队,半年时间打配深浅井一百七十五眼,架设高压线路一百二十公里,这些工程当年就发挥了效益。1983年遇到了旱灾,年降雨量比正常年景减少了20%,仍获得了好收成,粮食亩产二百五十多公斤,比1982年增长29%。
项目区原来地面起伏不平,不毛盐碱荒地到处可见,盐土堆一片连一片。曲周县采用了北农大的科研成果,抓住了平地这项基本工程,坚持常年不停,平一方、耕翻一方、刮平一方,承包给农户。至今年4月,共完成了九万亩的平整计划。本着平地、渠道、树木、道路、建筑物同步抓,机井、农电、防渗等配套工程一起上,治一方成一方,当年治理当年见效的综合治理原则,目前正在逐步实施项目的总体规划。
项目执行以后,无论在生态上、经济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盐碱地面积减少了48%,盐荒地已基本治理,灌溉面积由九万亩增加到十八万亩,九万多亩易涝面积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过去是十年九旱,一百毫米雨水就成灾,现在是百日无雨不受灾,降雨二百五十毫米不受灾。
——主要农作物大幅度增产。1980年至1982年,三年粮食总产共一亿零四百万公斤,项目执行后的三年共产粮一亿五千八百多万公斤,增长52%,比该县原来自然条件较好的非项目区增产速度高6.8%,小麦增产更为显著,1985年小麦总产达四千多万公斤,亩产二百四十五公斤,比1982年分别增长171%和131%。棉花也比执行项目的前三年增长了173%。
——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执行项目前三年累计人均收入二百五十多元,近三年累计达到七百八十四元。
——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增加。执行项目前三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八百多万公斤,商品棉二百五十多万公斤,项目执行后的三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二千六百多万公斤,棉花六百五十多万公斤,分别增加了198%和16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