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招标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1
第3版()
专栏:

招标记
本报记者 艾笑
事情发生在1985年,地质矿产部。
祖国疆域的山山水水,几乎布满地矿工作者的脚印。只有极个别的地方,因人迹难到,尚属空白。秦巴地区的甘肃成县和湖北郧西县、竹山县一带,就属这样的空白。这里淫雨绵绵,山险路崎,物缺人稀,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可是,该区域的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必须上马。
怎么办?地矿部决定招标承包。
招标项目是两个:“甘肃成县幅一比二十万化探扫面”和“湖北郧西县鲍家店幅、竹山县门楼幅一比五万区调联测。”2月25日,招标书发下去,不到一个月,有关单位纷纷投标。
有十三个单位投标“一比二十万化探扫面”项目,其报价多数在四十万元以上,最高的达一百九十八万七千元,但有一个单位低于二十四万六千元的标底。
有十一个单位投标“一比五万区调”项目,报价都超过了四十五万元的标底,最高的是一百二十五万元,接近标底的报价也在五十万元以上。是不是这个项目的标底计算有误?部招标承包领导小组作了重新审查,确认计算无误,决定采纳专家评标小组提出的“以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合理先进、经营管理和改革措施有力可行来审定中标者”的意见。
4月1日。春天的北京,庄严的会议厅。
当着公证机关和监督单位代表的面,地矿部招标承包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对河南省区调队二十三岁的法人代表、化探分队技术负责人张振海说:“按照队上给你的电报,二十至二十二万元就可以承包(一比二十万化探扫面)任务。如果你们愿意以二十一万元承包,你们就是中标者。请考虑半小时。”
二十一万元,这个数字低于标底三万六千元,比起十二个同行投标者的投价来,低得让人惊讶。但小伙子镇定自若,朗声回答:“二十一万元,我们愿意承包。”
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又问湖北省区调队副总工程师冷坚:“(一比五万区调)价格就按标底四十五万元承包。你可以同你们队上来的同志商量一下,时间也是半小时。”
冷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用商量了,我们干!”
这两项任务,如按常规以行政手段分配投资下达,“一比二十万化探扫面”至少需要拨款四十二万元,“一比五万区调”绝不会低于八十万元。完成的时间,还难以估计。
河南的地质队跨省到甘肃去工作,是地矿部招标承包的头一遭。4月17日签订合同后,河南省区调队经过一个月的思想、组织和物质准备,5月16日进入陇南山区进行野外采样。这七千平方公里的陌生土地上,不是悬崖峭壁,就是急流险滩。我国基层地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技术素质,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经受了考验。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测区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和地质条件出发,在成矿条件有利地区,加大取样密度;对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成矿条件较差的地区,降低采样密度,做到合理有效控制。结果,采样点比合同规定超出12.2%,取样密度比计划超过0.16%,总共完成了八千多个岩石和水系采样任务,所花费用还不足往常同样工作量的一半。8月7日至11日,经全国化探专家验查,认为“该项野外工作资料记录详实、完全、整齐美观”,评了个“优秀”,将它列为一类资料。
二十二个人,两个多月时间,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地完成了四十个人七个月才能完成的野外采样任务,为全面完成承包任务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时间。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张洪和分队长庞运朝深有体会:“过去按照规定,我们分队四十二人一年要在野外工作七个月,不能提前完成任务,因为一回到大队部就不给野外津贴了。我们只好在野外磨完七个月再回来。这一磨,谁还有积极性?这次招标是改革,大家干得特别起劲,就是要坚决支持这样的改革。”
湖北省区调队的“一比五万区调”也于12月份进行了野外第一阶段工作验收,质量同样被评为优秀,时间只用了以往同等工作量的一半,所花费用,比同时开展工作的兄弟分队野外采样可比费用减少了65%。尽管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十多人同时病倒和一个多月阴雨不停的困难,仍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计划任务。
这次招标虽是在地矿部系统内进行,但政、企是完全分开的,是一次规范的招标活动。当众开标后,一些“落选”单位的代表说:“原以为开标后还能讨价还价,不知道标书中报价不能变动,是主要评标依据。这次虽没有中标,但学到不少知识。”还有的代表说:“今后必须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手中没有‘金刚钻’,就揽不到‘瓷器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