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巴伐利亚道路”的启示——胡总书记访问巴伐利亚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5
第6版()
专栏:联邦德国通讯

“巴伐利亚道路”的启示
——胡总书记访问巴伐利亚州
本报记者 陈特安 江建国
胡总书记在联邦德国访问的后二天,是在南部巴伐利亚度过的。广阔富饶的巴伐利亚以它秀丽的湖光山色欢迎首次来到巴伐利亚的胡总书记。自1975年以来先后四次访华的巴伐利亚州总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施特劳斯,专程来到慕尼黑里姆机场欢迎胡总书记。在古老的卡尔王子宫里,施特劳斯总理谈起他1975年作为第一位西德政治家访问中国以来两国友谊发展的情况,感慨地说,两国关系在这十年中走完了通常五十年才能走完的路程。胡总书记对施特劳斯总理十几年前就预见到两国友谊的发展潜力表示赞赏,他说,两国关系的发展已经证实了施特劳斯先生的远见卓识。
巴伐利亚如今在国内外都有些名气,有人称它为联邦德国的“阳光地带”,有人称它为“欧洲的硅谷”。这些比喻反映了巴伐利亚这个昔日的农业地区经济技术的进步。如今,巴伐利亚是欧洲通讯技术和微电子学中心,全世界制造电子元器件的基础材料——最纯净的硅,其一半产量来自巴伐利亚。下面这个数字可以说明它的变化:1950年巴伐利亚的出口不过区区四亿马克,1984年已经高达六百六十亿马克。但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不要农业,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去发展现代新兴工业,而是要用现代手段继续去促进农业,保持和发挥巴伐利亚的农业优势。如今巴伐利亚仍然是西德重要的农业区,农业产值仍占全国四分之一。
上午九点五十分,胡总书记一行来到慕尼黑附近的格鲁布畜牧研究所参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个有近七十年历史的研究所是巴州最重要的一所畜牧研究所,其工作重点是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向农户提供信息、培养专业师资和咨询人材,对牲畜的饲养和防疫提供示范,以改进畜牧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胡总书记在所长保罗·何夫曼博士的陪同下,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巴州的畜牧业情况。接着,主人引总书记来到一个临时小牛圈旁,圈内有四头黄白相间的小花牛正在晒太阳,主人介绍说,它们刚出生一个星期,都是良种人工授精的同胎产儿。胡总书记听后笑着说:“人不能过多,牲畜则是越多越好啊!”
上午十一点半,胡总书记来到特格尔湖畔的格门特乡参观施塔德勒尔的家庭农场。胡总书记在同主人亲切交谈中,询问了这个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和收支等情况。施塔德勒尔先生介绍说,他一家年收入七万马克,扣除成本和纳税后纯收入二万五千马克,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旅游业,三分之二来自养奶牛,他们并不经营农作物。
胡总书记今天具体看到了巴伐利亚农牧业的发展。这个发展与州政府提出正确的农业政策是分不开的,这套政策巴伐利亚州政府把它称之为“巴伐利亚道路”,换句话说,就是推行“农民的农业”,核心内容就是不搞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种植或单一经营的大型农场,重视中小农户的作用,主张农户的饲养方式、耕作方式都要顺乎自然,不去刺激农民无限地追求产量,而是通过种种措施,促使农户把产量、质量、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特别是把保护环境作为农户的重要任务。实施这套政策的结果是把巴伐利亚农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水平。胡总书记今天从慕尼黑到格鲁布畜牧研究所参观的途中,一路所见,地毯般的农田,浓密的树林,潺潺的小溪,一派田园风光。据主人送给客人的文字材料介绍,这套政策不但没有降低农业产量,反而使农业经营者经营多样化,短期内产值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水土,在发展生态形农业的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目前,巴伐利亚是西德最引人入胜的游旅胜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农民的农业”这条符合巴伐利亚实际的政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制定对农业的正确政策,兼顾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各行各业的全面健康地共同发展,这看来是“巴伐利亚道路”的启示。
(本报慕尼黑6月1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