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把科学的种子撒遍希望的田野——农村科普工作在新形势下正好大显身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6
第3版()
专栏:述评

把科学的种子撒遍希望的田野
——农村科普工作在新形势下正好大显身手
陈祖甲 祝华新
落实责任制之后,加强科技支援农村便成为振兴乡镇经济的关键所在。农村科普就象过河时的桥或船,是使科技输入农村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来,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以及所属的学会,选派科技人员上山下乡,培训农村技术大军,提供科技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组建乡镇科普协会,做了出色的工作。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群专结合的农村科普网络已在全国初步形成。依靠这个网络,科技源源传向农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生产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普工作有四方面突出的变化:
一、由农民技术骨干组成的乡镇科普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成了农村科普网络的主干。
据统计,全国已组织四万一千多个乡镇科普协会、六万多个专业技术研究会。这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中涌现出来的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群众组织。这类组织是前几年农村“科学热”的发展结果,其核心人物是农民中的各种技术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知识青年和热心科技普及的干部。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一定的新技术,在发展商品生产中走在前列。他们一头联系着专业科学技术人员,另一头联系着众多的专业户和农民,作为“二传手”,在传授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江苏海安县隆政乡的蛋鸡研究会组织一千二百多个专业户养鸡,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技术,供应种蛋和饲料,成为专业户的“智囊团”和“后勤部”。福建莆田县湄州乡的“紫菜研究会”,带动本乡一百二十六个专业户建立起紫菜新产业,年产值达一百四十万元。目前,有的专业技术研究会已经从技术上互帮互学发展到经济上的联合,从单纯技术服务发展到产供销“一条龙”,有的还建立了经济技术联合体。
万里同志在今年1月指出,目前农村出现两股潮流:科技输入农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潮流;亿万农民在改革农村产业结构中迸发热情,需要找到新出路的潮流。各种各样的乡镇科普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正是将这两股潮流汇合起来,为农村改革增添光彩的好形式。
二、科学技术向贫困地区、贫困户手中转移,农村科普工作成为贫困落后地区驱穷致富的“加速器”。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绝大部分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一些老区、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还未摆脱贫困落后的处境,即便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极少数“被遗忘的角落”。他们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一条是缺乏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黑龙江、安徽、江苏等地科协的工作表明,给贫困落后地区指门路、教技术、育人才、扶生产以驱贫致富,要比单纯救济有效得多。如果说,前几年各地科协还重在扶持一部分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先富起来的话,近年来,各地科协则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上来。
各地科协抓科技扶贫工作注意量力而行,重在实效。黑龙江省各级科协会同民政部门对扶贫项目、措施、户数、脱贫时间、扶持单位和负责人员等八项指标作了明确规定,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定点定人挂钩联系。地处皖东革命老根据地的安徽来安县,1983年组织一百位农民“科普红旗手”与一百个贫困户结成“一帮一”的对子。这些土生土长的技术能手有技术、善于经营,对本乡本土的贫困户知根知底,比较容易用自己科学致富的经验启迪贫困户开阔眼界。仅用两年时间,这一百个贫困户的人均收入比扶贫前增长了二点六倍,出现了“推土墙、盖瓦房、买高档、娶新娘”的喜人情景。到1985年底,全县五千三百多贫困户,除二百户属社会保障户外,其余都基本脱贫。
三、从单纯地为种植业服务,转向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在农村,除了种植粮食和少数经济作物之外,畜牧、渔业、林业、水产、副业等多种经营日见兴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科协的农村科普工作及时适应新的变化,为提高粮食的单产和品质,为多种经营、开拓新产业,提供适用的先进技术。河南省科协组织了科普宣传队,深入五个县、九十七个乡传授技术、指导生产,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陕西商县科协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考察,为全县各乡规划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有的养鸡、养兔、养奶山羊,有的种天麻、种柿子、种泡桐,有的从事编织,有的组织采矿,并且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
乡镇企业是科普工作的一个“热点”。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是一件振兴农村经济的“功德无量”的工作。对乡镇企业的科普重点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几年,苏州市科协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项目二千三百多个,仅据其中六十七个项目统计,直接或间接增加的产值达一亿二千多万元。山西天镇县米薪关镇的石料资源丰富。他们建立采石厂后,用人工开山打石,经济效益低。县镇两级科协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发展半机械化生产,当年生产石料一万方,收入八十五万元。
四、从科普知识宣传发展到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培训人员、提供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
为了发展商品经济,各地科协在农村科普工作中,注意市场动向,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帮助确定经营项目。目前,全国省、地、县三级创办和编印的面向农村的科普报刊有一百多种,每期发行量达三千万份以上。全国建立了一千五百个科教电影放映队,半数以上县市配备了科普宣传车,经常下乡举办科普展览和科普集市,农民誉之为“治穷致富的参谋”。
开发人的智力、培训农民技术大军是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科普工作的实践告诉人们,通过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是驱贫致富之本。截至1985年底,全国各级科协会同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农民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八千多万人次。他们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使参加培训的人初步学到一项实用技术。辽宁朝阳县二十家乡镇科协,1985年一年举办了农业、畜牧业、木工、瓦工、缝纫等专业技术培训班二十三期,当地农民每户至少有一人接受培训。
各地科协还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帮助农民引进适用技术,开阔生产门路,解决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问题。黑龙江海伦县乐业乡有个农民叫黄国恩,家里人多劳力少,欠债四千元。乡科协向他提供细粉丝需求信息和生产技术,帮他种上马铃薯,贷款办起加工厂。事后还帮他到铁力、大庆等地销售产品。他当年收入八千多元,还清欠债后净得四千元。
在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中国科协又给今后五年的农村科普工作确定了新的目标:配合“星火计划”,大力普及农村适用的先进技术;对一亿青壮年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继续开展技术扶贫和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些新的目标,无疑将引导各级科协努力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