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多方筹集资金 依靠群众改善生产条件 雁北修复八十万亩水浇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7
第2版()
专栏:

多方筹集资金 依靠群众改善生产条件
雁北修复八十万亩水浇地
本报讯 山西省雁北地区重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多方筹集资金,依靠群众修建农田水利设施。两年多来,已修复水浇地八十万亩,增建水浇地十二万七千亩。全区现有二百二十万亩水浇地,人均达到一亩。在今春抵御严重干旱中,水利设施发挥了显著作用。
雁北是我国北方“十年九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经过长期农田水利建设,到七十年代中期,全区实现了人均一亩水浇地。近几年,有些地方对农田水利建设一度有所放松,一部分水利工程出现老化、失修和被毁坏的现象,水地有名无实。这些问题引起了雁北地委和行署领导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引导群众努力扭转水浇地下降的趋势。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他们在教育大家提高对水利重要意义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国家补一点,县乡挤一点,集体集一点,个人凑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984年和1985年,全区筹集水利资金一千八百多万元。今年1至5月,又筹集资金三百六十七万元。
为了调动群众集资办水利的积极性,雁北地区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在劳力负担和资金补贴上不吃“大锅饭”。采取按工程项目拨款的方法,使用水利修建资金。乡、村和农民个人搞水利工程,都要上报项目计划,筹集的自有资金占到20%。经地、县水利部门审核后,再拨款资助。这样,有利于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井区和灌区纵横交错的应县去冬今春集资一百多万元兴修水利,其中受益区的农民自筹资金就达三十万元。山阴县后所乡有五处水利工程需要配套。去年秋季以来农民自筹资金六万元。在这个基础上,银行又发放一定贷款,帮助这个乡的五个千亩丰产方田实现了水利配套。
其次,这个地区实行了水利设施管理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水利设施的效益。全区二千七百八十九个有水利设施的村庄,91%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责任制,用水实行按亩收费制度,谁浇地谁花钱,谁投资谁收费。近两年,全区每年春浇地一百六十多万亩,夏浇地二百多万亩,秋冬浇地七十多万亩,可收水费七百多万元。
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天镇县近几年坚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已建成机、电、井、田、林、路六配套的园田化耕地十万多亩,改造中低产田六万多亩,开发盐碱地八万多亩。去年,全县七万亩水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三百五十公斤。农民得到实惠,更加愿意投资修水利。1982年以来的四年间,这个县的乡、村和农民三级水利投资达八百多万元,占全县水利总投资的72%。
在兴修水利中,雁北地区注重实效,合理使用资金,重点用于修复已有的水利工程。1984年以前,全区一万一千多眼机井,有一半以上不能正常运行。两年来,已对五千多眼机井作了维修和配套改造。今年,全区在新打五百眼机井的同时,又维修、配套了一千八百眼机井。为了节水增效,全区还修筑了防渗渠道四千多公里。(齐荫桐 翟生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