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喜看湘西凤凰飞——湖南省凤凰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7
第2版()
专栏:

喜看湘西凤凰飞
——湖南省凤凰县见闻
高鸿宾 陈健
凤凰县,这美丽的名字,寄托了老百姓千百年来对家乡的期望和梦想。这里山青水秀,自然条件不错,却穷得出名。苗族、土家族和汉族各自为寨,形成了以单一的谷物种植为主的自然经济格局。可说是武陵山区的一个缩影。
直到八十年代初,凤凰县仍是湖南省最穷的县之一。1980年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仅六十七元,米良乡三千多口人,1978年人均纯收入仅三十九元,而这一年的人均负担竟达十五元之多!全乡农户大多靠贷款过日子。农民愁容满面,连温饱也难以为继!“有女莫嫁米良坡”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
同样困难的是县级经济。象武陵山区的其他县一样,凤凰县经济工作主要抓两项:在农村是全力以赴抓双季稻生产,结果弄得上上下下精疲力尽;在工业方面则主要抓化肥厂,虽然化肥厂是当时全县唯一象样的工业,但每年的亏损竟高达八十万元之多。县财政债台高筑,连开支几千元都要经县常委开会讨论。
谁也没有料到,穷得叮当响的凤凰县,这几年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
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阿拉镇,我们参观了人如潮水的集市。那鲜艳簇新的苗族服装;那些赶着肥猪、扛着家具的农民;那目不暇接的禽市、米市、药市、竹木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过去那个穷乡么?我们问了几个农民,来者除贵州、四川之外,甚至还有江西的。“凤凰”的邻县过去是瞧不起它的,现在却主动跑来做生意。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个特贫的米良乡,到去年,人均收入虽仅一百五十余元,但也比1978年增长了284%,人均产粮增长了近一百公斤。过去常年吃包谷粑的地方,如今也经常能吃大米饭!
凤凰县有个山江区,全区农民到1980年尚无一人有自行车、手表,衣着褴褛、生活贫苦。到去年,全区已有自行车一百辆,收音机二千七百台,手表四千多只,缝纫机逾千台,汽车拖拉机二十九台,银首饰近二万件!谁能想象过去这里是特贫的苗族山区呢?
农村搞活了,县的经济格局也变了。在农业上,虽然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一比七变成1985年的一比一点五,但由于粮食单产提高,人均口粮却增至三百多公斤,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去年与1980年相比,按不变价格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二点六倍。在工业上,取代化肥厂的是烟厂、酒厂、针棉织厂、工艺厂、食品厂、皮革厂等一大批有效益的企业。去年与198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多,县财政收入增长了十三倍!“凤凰”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靠国家补贴的历史。去年除上缴省、州财政一千万元,手里还有四百万元的机动财力!
短短几年,凤凰县成为武陵山区率先“翻番”的突变型县,成为整个湖南省发展最快的县之一,成了一只起飞于穷乡的凤凰。
为什么在同样的困境,同样的政策,同一片富民政策的阳光照耀下,凤凰县能从最困难的境地中摆脱出来,并遥领发展之先?
我们向现任凤凰县县长吴官林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递给我们去年底他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的一份讲话稿。原来早在去年,凤凰县就开始提出并回答同样的问题了:“为什么在同一地区内,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关键是执行政策的人敢不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富民政策。照本宣科、照搬照抄是没有出路的。我们的方法是:有明文规定的积极办;符合精神的变通办;无明文规定但符合本地情况的请示办”。好一个“积极办,变通办,请示办”,白纸黑字在全县干部中传阅。这显示了“凤凰”人的胆识。
八十年代的首任县委书记李正喜同志刚来凤凰县时,这里还是一个半死不活的旧摊子。抓双季稻和化肥厂的老方法吃力不讨好;搞工业没财力,搞农业缺路子。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讨,情况很快就明朗了:在“凤凰”,不突破旧框框,不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是难以摆脱困境的。只有实事求是,大刀阔斧才可能开出新路。
刀斧应砍向何方?
经反复研究,县里大胆作出了两项决定:在农业上改双季稻为单季杂交水稻;在工业上停办化肥厂,改办一些有效益的企业。这样做,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单季稻能否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砍掉化肥厂,五百多名职工怎么办?今后化肥不足怎么办?而且,那时正是“每县都要办化肥厂”的指示深入人心的时候,风险是可以想见的。他们坚持从本县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干了几年,问题就解决了。现在,凤凰县的杂交稻制种水平在湖南全省名列前茅;砍掉化肥厂后建设起来的一批有效益的企业使该县的经济获得了新生。
正是县里一班人有这种求实、创新和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所以“凤凰”在武陵山区各县中率先搞起来的名堂还真不少哩:
——为了鼓励农民爱山养山,1984年全县大胆实行了将三山(自留山、责任山、荒山)合并为一山(自留山)的政策,并明确向老百姓宣布此政策长期不变,激起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县里抓住时机鲜明地提出:“放下单一生产粮食的包袱”,号召改单一抓粮食为多种经营促粮食。促使种植结构大变化。结果不仅多种经营获得空前发展,粮食产量也由1983年的八千五百万公斤增长到创纪录的一点一亿公斤;
——1985年由于尝到了创造性发展的甜头,县里的动作更多了些:拿出原计划修建机关大楼和宿舍的近百万元用于发展生产;在国家抽紧银根、加强宏观控制的情况下,县里自己动脑筋尽可能地把微观搞活,实行上半年“抑商保农”,下半年“收农保商”的信贷政策,支农贷款反比1984年多出三千余万元;对烟叶种植实行价格补贴,仅此一项使烟农得到二百万元好处;为鼓励区、乡干部也学会聚财理财的本领,实行税收分成和奖励先进的政策,使区、乡、镇得到分成和奖励金百余万元……
——今年初,社会上谣传党的富民政策要变,“不再扶持专业户了”等等。县里在吃透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把率先鼓励专业户发展,作为穷乡发展商品生产的战略先导。一号文件也最先在专业户座谈会上与专业户们见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长期不变。“两个长期不变”,把专业户的心稳住了,广大农户的心也就稳了……
“这么些主意,究竟是怎样出来的?”
吴官林同志颇有感触地说:“几十年了,摸出了这么一条规律,只有老百姓乐意接受,事情才容易干成。”
问了问老百姓,事情确实如此。典型的如1984年,凤凰县取消生猪派购的决定,就是根据农民要求做出的。当时县里干部下乡调查,不少农民反映:粮食统购取消了,假如把生猪派购也取消,可真是谢天谢地。但当时全省、全国生猪都没放开,“凤凰”能不能搞?如果县里放开,那么承担的派购任务如何完成?好在当时该县经济已有所好转,县财政与其拿钱去修房子,莫如先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先摆脱贫困。他们一咬牙,从县机动财力里拿出三十六万元,在全武陵山区,第一个取消了农民生猪派购任务。当年下来,县里的生猪任务照样完成,而农民却由此一项户均增收二十五元。这种“先见之明”,最后也为省、州所肯定。第二年,全国都取消生猪派购。“凤凰”的很多工作,就是这样“积极办、变通办、请示办”干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