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嫉妒与流言——一大内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7
第8版()
专栏:

嫉妒与流言——一大内耗
周倜
我很熟的一位中年科学家,在美国进修期间成绩优异。他的研究论文连续三年被美国的两个学会选中,并应邀在各国学者云集的学会年会上宣读。有人表示愿以年薪数万美元聘请他到某研究机构工作。可是他婉言谢绝了,毅然回国,继续担任月薪七八十元的“助研”,夜以继日地投入科学研究。
这样有志气的爱国学者在回到祖国以后,我想一定会在科研上取得更大成就。不料,一年后再去看他时,却显得精神疲惫,似有难言的苦衷。他叹气说:“在国外进修时,每年至少能拿出五六篇论文;回国后照样苦干,去年只出了两篇论文……”
“是因为科研设备差,还是因为助手水平低?”
他摇摇头说:“不是!主要是内耗太多。我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得用很多时间去对付流言蜚语!”
究其原因,就是他习惯穿西装或鲜艳的运动衫,与人交谈偶尔用英语表达某些新概念,有人便说他“洋里洋气”,要“显示自己”;因为他喜欢小孩,逢年过节给同事的小孩分送礼品,有人便说他“发了洋财”,“收买人心”;因他敢于直言,又有独到见解,曾在学术讨论会上坦率指出某研究生的论文确有水平,而某领导、某“权威”的论文却毫无新意,有人便说他“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甚至说他“居心不良,想当所长”;他在从事科研的同时,喜欢写点虽无学术价值,却有众多读者的科普文章,有人便说他“捞取外快”,“急于出名”。如此这般,使他深感人言可畏,防不胜防。他愤愤地说:“为什么有些人拿着工资,自己不干事,专门盯住干事的人纠缠不休,吹毛求疵,没事找事?”
笔者也有过类似遭遇,深有同感。对于此类流言,最好是不予理采,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
韩昌黎说过“事修而谤兴”。大凡在某些方面有成就、有特长、有创造性、敢于开拓的人,都难免会遭到猜嫉与诽谤。在背后散布流言蜚语,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一种不怎么样的“国粹”吧。
我们这个民族,确有许多传统的美德,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尊敬,诸如勤劳、智慧、坚韧、节俭、善良、克己、敬老、爱幼等等。但是也有某些传统的痼疾,例如狭隘守旧,嫉贤妒能,纠缠小事,苛求“小节”;无事生非,有事起哄;当面“久仰久仰”,背后又在捣鬼踢脚;不肯亮明不同观点进行论争,却惯于在背后搞姑妇勃溪,叔嫂斗法,嘁嘁喳喳没完没了。
但是,“流言止于智者”。忠诚正直、表里如一的人,大可不必为流言蜚语而困惑伤神。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人才不易出头?而某些才干并不出众,说话做事谨小慎微的平庸者却每每受到重视或越级提拔?这显然与我们某些同志在考察干部的时候,习惯于多凭印象,只看小事,苛求“小节”有关,不重视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实际成绩和工作局面开创得怎样。有些人甚至把热情奔放、活泼好动、真诚坦率等性格特征也视为“不够成熟”的缺点,如此这般,焉能不造就出许多唯唯诺诺、庸庸碌碌的谦谦君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