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扩大读物与读者的接触面 一批滞销书在襄城打开销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9
第3版()
专栏:

扩大读物与读者的接触面
一批滞销书在襄城打开销路
本报讯 这些天,河南省襄城县书店职工的脸上有了喜色。花费近五十天时间下乡、登门,长期滞销的图书卖动了,库存额一下减少九万六千元。
坐店销售,是这个有十个门市部、三十名职工的书店的“传统”,这使读物与读者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加上经营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书籍严重积压,到今年3月底,库存书累计价值三十九万零九千元,书店面临“经济危机”。
仓库的积压难道就等于市场的饱和?全店职工展开了一场讨论,并作了一次调查。两个组走进县直和乡村的三十多个单位,接受询问的农民、工人、师生、军人、干部几乎没有不想买书的,而报出的书名大都是书店的库里、架上有的。经理任万年深有感触:“供书网点少,服务跟不上,是我们造成了‘中梗阻’。”
4月中旬,县书店正副经理带领八人,前往离县城三十公里的姜庄高中搞展销。所带的书,大部分被抢购一空,就连压了近五年的《多音·多意字注脚》、长期无人问津的《女青年书简》和价格较贵的《干部小百科》等也求大于供。回店的职工介绍了这个情况,没隔多久,一批批人员便“走马灯”似地携书下乡。
到了5月底,襄城县书店库存额月月上升的箭头开始折落,降至三十万零三千元。职工们高兴地算了一笔帐:近来仅跑了二百多个单位、接触读者万余人,就降低库存近十万元。全县有七十万人口、一千多个基层单位,倘若普遍跑上一遍,售书额该有多大?他们料定图书积压之症并非“不治之症”,是有希望治愈的。
(张秋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