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窦店的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15
第2版()
专栏:

窦店的变革
  本报记者 张书政
出北京西南四十公里,有个窦店村,归属房山县。八年前,这里人称“破街烂镇穷窦店”。如今,这里却富得出了名。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出现了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生活的一个早晨
夏天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天刚麻麻亮,村农机队大院马达轰鸣。五辆载货汽车奔天津而去;五辆胶轮拖拉机往北京城里运送牛肉、鸡蛋,也开出了大院;四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检修。
村外田里,人们冒着雨正给玉米追肥。十四个农场的人都出动了,总共才一百八十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十分之一。
大街小巷出现上班人流。四百多名身着各式花衣的年轻妇女,匆匆走进窦店服装厂。这个厂刚给加拿大商人加工完一批滑雪服,又在赶制远销日本的女式夹克装。
机制砖厂也开机了。虽值雨季,二百多人每天也要烧出十几万块红砖。
粮食加工厂院内,卷扬机正往储量百万公斤的四个大粮仓里传送新麦。窦店夏麦比去年增产五万公斤,又是丰年。一些妇女前来加工厂领粮。窦店一千五百多户人家,都不用自己储粮磨面,村里给各家发了粮卡,随时可到加工厂提取成粮或成品主食,年终结帐。
全村大大小小二十四家工商企业,都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些企业,有一千四百多名工人,都是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占全村总劳力的九成。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是窦店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从“二五一十”起家
窦店的变革是怎样开始的呢?
1977年刚开春,村党支部书记仉振亮来到县城和北京市区,叩开了几个农研单位的大门。当时还被称为“臭老九”的一群农技人员,为仉振亮的热情邀请所感动,背着行李卷来到窦店。
他们在二百亩耕地上搞了四十项试验,拿出了三十多万个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套数据说明:在窦店,“三熟制”不如“两熟制”;与其紧紧张张搞“三种三收”,莫如因地适时搞“两茬平播”。窦店照新的方案试了二十亩地,播新品种玉米,每亩竟多收了二百多公斤。这一“炮”打响了,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农乐得直点头:“‘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啊!”
新的耕作技术,使窦店粮食生产走出了连年减产的死胡同,持续稳产、高产。仅以近三年为例,每年亩产都在七百五十公斤左右。八年来,他们交售商品粮七百多万公斤,相当于1977年前二十年的总和。
窦店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就是这样起步的。
第一个良性循环
1979年,村里破天荒有了五十万公斤余粮。一些人提出,卖了粮,多买些化肥。老仉和几个干部分析来分析去,决定一粒粮食不卖,用来发展畜牧业。老仉说:“我们为首都服务,不能光拿老玉米,要拿肉、蛋、奶”。
这步棋,拉开了窦店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如今,窦店已有十四个肉牛场、一个奶牛场,共存栏一千六百多头;建起十二个猪场、三个现代化鸡场,养猪三千多头,养鸡三万多只;还养了不少羊和兔。1980年以来,窦店年年从内蒙古引进一批“架子肉牛”,经过快速育肥,送往北京、上海民航作空中佐餐佳品。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使窦店畜牧业产值超过了种植业——如今二者比例为六比四——去年达到一百六十万元,比1977年增长二十五倍多。每年约有一百五十万公斤粮食和三百五十万公斤秸秆转化为一百三十多万公斤畜产品,并得到大量高效有机肥,据测定,窦店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1977年的0.9%上升到1.3%。
粮、畜两旺,农、牧互补,窦店在变革中形成了“第一个良性循环”。
又一个良性循环
一批由“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兴办的企业在窦店开张了,不仅本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一千四百多名劳动力全部就业,还吸收外村劳动力二百多名。兴办的二十个企业,个个盈利。
这是窦店村第二次产业结构大调整。他们根据技术人才、原材料和市场等实际情况,创办了服装厂、机砖厂、珐琅厂等企业。都是当年建成投产,当年还清贷款。几年来,这些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为适应多种经营的发展,村里注意组织专业化分工与系列化服务,发挥企业群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粮食生产从良种繁育、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直到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销售,都实行专业化分工,又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系列化生产体系。工业亦如此,与建筑队配套的有机砖厂、构件厂,还有运输队。
这几年,窦店的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先后共投资近百万元,购买、改制了一批农业机械。现在,他们除有联合收割机四部、载重汽车十四辆外,还有其他农机具二百多台(件),总计二千多马力。
农忙季节,过去是全村人都扑在田里;如今有各种机械帮忙,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以往几百人昼夜连轴拚二十多天的麦收,现在只需一百多劳力干五六天就利索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种古诗形容的农家生活状况,直到七十年代末也没有明显的改变。八亿农民困守在狭小土地上抓粮,粮越上不去,农民就越不肯脱离土地。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过去窦店也没能逃脱。是改革的冲击波,使窦店冲出了恶性循环的“旋涡”,迅速改变了农家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窦店只用10%多一点的劳力,耕种全村的土地,每人每年可以生产够五十人吃一年的粮食。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十年前提高了十多倍。窦店农民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已经跳出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变革管理体制的强烈要求。顺应这种需要,窦店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旧的管理体制。村里组建了农牧工商总公司,下设农牧、工、商三个分公司,六十七个经济单位全部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
这是一次意义更为深刻的调整,使窦店形成了农、牧业与工、商业之间互促互补的生产良性循环,这是该村的“第二个良性循环”。它一头连着自然界,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提高向大自然索取的能力;另一头连着人类社会,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把优质产品不断地贡献出来。
窦店的变革和其所展示的前景,在北京郊区农村乃至更远的地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络绎不绝地到窦店“取经”。学什么呢?房山县委书记王俊起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学习窦店,主要是学实质,学他们进取不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精神。”
窦店,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型,展示了农村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前进的光辉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