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文学评奖管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31
第8版()
专栏:

文学评奖管见
臧克家
这些年来的几次文学评奖活动,繁荣了创作,激发了作者的热情,把不少优秀作品推荐出来,使无名作家有了名,文学田园,群英竞秀,生气勃勃,收获甚丰,影响巨大。做一件事,总有两面,取得了成绩,难免有缺陷,因此,既有评奖,就有奖评。每次评奖之后,总听到一些议论:去取欠公允,办法不严密。对某类评奖,甚至风言讽语,形诸笔墨,对为数众多的作品,阅读应广,选取要严。负评奖重任的同志,应胸怀广阔,一严二公。这不但使少数入选的人高兴,同时也叫多数落选的人诚服。说来容易,做到难!所以有不平之鸣。
我一直认为,评奖年限拉长一点好,短的三年,长的五载。真正有分量的好作品的出现,需要时间,不同于物质生产,定量定时。长篇大著,须有生活深厚的积累,长时间的酝酿熔炼,如果水平不高,艺术特点缺乏,它的寿命必短!今之视昔,当年得奖作品,有的轰动一时,却未必熬过时间。我看到一个诗句:“各领风骚三五年。”乍听虽有点刺耳,但却是切实之论,发人深省。
文学评奖,从中国作协到各省市,从中央刊物到地方杂志,上上下下,有层有次,经常性地在举行,行之是见效的,但有得也有失。有位省级刊物的编辑同志曾向我诉苦,说:“年年选,哪有那么多好作品?人家选,你不能不选,说老实话,评选成为一个负担!”听了这话,我很有感慨。
评奖年限如果太近了,震动人心的出色作品势必减少,评的原意因而随之降低了。青年得奖作者,凭多年崭新生活的经历,写成了好的作品,一举成名,跃上文坛,于是,有的人从原来工作岗位上调出来,成为专业作家。这就会诱发多数人为得奖而奋斗的欲望,因而获奖人数虽多,却不利于出大材。有的虽得了奖,他的环境变了,地位变了,心情也变了,写出来的作品,深度、厚度也变了。得到了作家之名,多少失了点作家之实,离开了生活的根土,可能出现后劲不足甚至“开端就是顶点”的情况。而且,频繁地评奖,得奖者也就不再视为殊荣;司空见惯,对群众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了。
我的管见是:评奖的年限,长一些。制度要严密些。选取作品要精,宁少勿滥,决不搞照顾。多让无名中青年们崭露头角,名家应该少些、更严些。 1986年8月12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