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方死方生之际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0-27
第8版()
专栏:

方死方生之际的希望
张乘健
近几年来,在温州(特别是部份乡村),仿佛神话里的魔杖,叩地一击,一下子冒出数如繁星的新型企业。尽管有些人对此抱着阿Q对小D似的愤慨,然而,久被窒压的商品经济终于在特殊的条件下以奇特的形态喷发了。
商品经济在中国长期以来步履艰难,而只有商品经济才能真正地铲除封建文化残余得以存在的土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新文化的繁荣。但这“必然”是指历史的总趋势而言,因为经济和文化并不简单地形影相随,文化的进步并不是和经济发展的速率成绝对的正比例,文化有它自身的体系。新文化的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比经济体制的改革更为复杂。
经济基础的变革带来了思想意识的震荡。这个“震荡”(Shock),对旧事物而言是促其消亡;对新事物来说,是催其新生。庄子有云:“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旧事物的衰亡和新事物的新生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于同一体内。温州在外地人看来似乎是一个谜。许多事物,令人目不暇接:“温州模式”、纽扣市场、民间信贷、夜市、时装热、外语热、种花热、黄金手饰热、琼瑶热、文盲、童工、续家谱修宗祠、高价婚姻……等等,洋风和土产,开放和闭塞,科技和神鬼,腐朽和新奇,文明和愚昧,迷离扑朔,纷然杂陈。
然而温州毕竟富起来了。紧接着就应该富而后教。因为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维持它的物质载体,总是具有第一义的特性,但是“富”未必即等于“教”。在今天的浙南农村,一幢幢新房和明山秀水组成一首新时代的田园诗。但在村头市集,近年来新塑了不少神像。这些神像,归属于耶、佛、道、儒的并不多,大量的是民间的“杨府爷”、“陈府君”之类。更可怪的是,神灵和学校争主权(在笔者撰此文时,这问题应已解决),我曾目睹一座山区的颓瓦石墙的小学校,课桌、讲台边赫然竖立着一尊尊新塑的吹胡子瞪眼的神像。我不禁对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学习的小弟妹们肃然起敬。安知在他们之中,不可能产生未来的专家呢?
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绝对的好,百分之百的纯,天下无有。但那大趋势已经表明:活与放,总比死和收高明万倍。问题在于精神上也要富有,那就是清醒。温州在复杂中繁荣;同时,在繁荣中,她头脑清醒。只有具有两个“富有”的地方,那才显露出方生方死的希望之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