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再看谁之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1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编者按:究竟是谁之过?淮海水泥厂造成严重浪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记者的两次调查,从读者特别是这个厂职工提供的情况,从有关单位所作的分析来看,原因并非一个。它涉及的面很广,包括了企业管理、干部思想作风、设备以及上级部门的问题,等等;劳动纪律惊人松弛,也是其中明显的因素。有人说,这可称之为“综合症”。
“综合症”的判断,是近于实际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任何人、任何单位,都没有责任了,都可以把责任归之于“综合症”,可以轻松愉快、袖手旁观了。当然不是,这也不会被允许。事实上,在企业中治理“综合症”,较之治理
“单一症”,要花费更大力气。既是“综合症”,有关的方面和个人,就必须同心协力,才能有效地治疗这一顽症。这就要求他们要勇于负责,不推诿、不回避,同时要冷静、客观,认真细查原因,寻求改进办法。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则是这种同心协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淮海水泥厂的问题公开披露后,在一些单位和这个厂曾经引起震动。当然,这个厂和有关方面不应只限于震动,而不采取有效行动。他们应该从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振奋精神,为四化大业做出令人满意的贡献。对他们来说,这在当前是最重要的了。
再看谁之过
本报记者 金德龙 李渡
本报9月13日第五版刊登了题为《国家损失巨大 我们职工痛心》的读者来信和记者的调查汇报《谁之过》以后,读者纷纷投书本报,参加关于淮海水泥厂问题的讨论。本报10月7日获悉,有人认为《谁之过》一文报道失实。事实究竟如何呢?最近,记者被派往徐州淮海水泥厂再次做了调查。
(一)
《谁之过》一文发表后,在淮海水泥厂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厂绝大多数职工认为,《谁之过》这个题目出得好,淮海水泥厂有希望了!9月14日,厂党委委员和厂长、副厂长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开始时,有些人感到委屈。经过讨论,大家认识接近一致,厂党委决心把批评当作动力,搞好工作。9月15日上午,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厂长林宗帆宣读了本报刊登的这组报道,党委书记钱维云代表厂党委向全厂职工作了检讨。
淮海水泥厂党委认为,这个厂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厂领导人和党委委员作为工厂的直接领导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厂党委组织全厂职工进行讨论,听取职工的批评和建议,并制订了改进工作的措施。
江苏省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副经理、驻厂工作组组长尤永冠指出,省建材总公司工作不深入,抓得不紧,指导不力,帮助不够,要求不严,也是淮海水泥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省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作为这个厂在省里的主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近,出口设备国驻厂技术援助小组总代表告诉这个厂的领导人,他已得到上级严格命令,一定要集中力量解决所有问题。原在淮海水泥厂负责施工、安装的冶金部第二十二建设公司党委领导人看到这组报道后,立即决定派出一些技术骨干,无偿支援淮海水泥厂。
(二)
10月15日,记者听取了厂领导人和厂党委委员对《谁之过》一文的反映。他们大都谈设备、合同、施工、安装的问题,对厂里管理混乱、严重浪费等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
《谁之过》一文报道失实了吗?不少职工告诉记者,报纸披露的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机修车间王光弟说,大家认为《谁之过》的发表,对淮海水泥厂是及时的。文章只是点了几个例子,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厂领导人工作不深入,满足于一般号召,不相信群众,有的责任心不强,群众很有意见。
厂机关党总支书记刘延生指出,厂里存在的问题,厂领导人是清楚的,为什么不采取措施呢?这反映了厂领导人思想作风不正和严重的官僚主义。
厂保卫科王立庆反映,淮海水泥厂迟迟不能出水泥,管理是个大问题。安全科赵保国指出,厂党委一直以设备等问题掩盖管理问题。
装运车间陈汉石谈到,1983年,他从大学毕业分配来厂时,厂领导人就高喊“争取二季度投产,确保三季度投产”。这类口号喊了三年,但不见结果。今年又提出“争取9月报投产,向国庆献礼”,还是落了空。
矿山车间青年工人洪斌指出,过去厂里一些职工常常是在闲谈、打牌、下棋、看书、睡觉中过日子。一些干部也是这样。目前,厂里还看不到明显的转机。
原料车间青年章微微说,我厂职工70%以上是年轻人。当时,他们满怀热情,充满希望,要让青春在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中闪光。可是六七年过去了,不少人虚度了青春年华。厂领导人曾一度把不能投产的责任推到年轻人身上,使他们心灰意冷。青年人有理想、有活力、有干劲,希望有所成就。他们要求上进,需要关心、帮助、信任和支持。
厂企业整顿办公室孙振光说,职工们经常议论我厂浪费问题,为什么登报后才引起重视呢?!钱维云书记虽然代表厂党委表了态,虽然也制定了改进工作的措施,但关键是落实。
(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厂的管理工作确实仍然非常混乱。装运车间一位青年工人对我们说,就在记者到来的前一个星期里,他每天七点半上班,十点买菜做饭。在这个星期里,他只有一个下午去车间转转,其余时间都用来打牌和玩耍。但是,他的考勤表上登记的却是“满勤”。有的职工每天七点半从徐州市内乘坐厂里租用的客车上班,八点半便乘上返城车离厂了。10月16日晚十时,正值工作日。记者来到厂里,发现一些工人在工作时间看书;有的趴在仪器台上睡着了;有的干脆躺在椅子上熟睡。晚十一时,我们来到装运车间,整个车间空无一人,只在值班室内见到一位带班的同志,其他上中班的二十三人不知去向。这天离最近一次点火试车相隔不到两天。有些职工说,大窑一停,炉火一灭,人心就散了。难怪有的机器重新运转时,竟无法开动了。一些人认为,大窑不点火,机器运转不正常,劳动纪律难以整治。可是,驻厂工作组有关同志对记者说,就在10月18日大窑点火时,他发现有人在工作岗位上睡觉。记者也听到高音喇叭在广播规章制度,厂领导人和驻厂工作组成员还曾深夜查岗,但收效甚微。
如此混乱的劳动纪律,加上有的设备质量有问题,怎能保证点火试车不出事呢?9月13日,《谁之过》发表后,电机和斗式输送机的链斗仍不断被损坏。据不完全统计,从9月17日至10月19日,这类损坏有十三起之多。例如,9月17日,中央控制室空调机房一台电机被烧,原因是电机抽芯清洗换油时,未烘干水份。9月23日,二号电缆井水泵一台电机烧坏,原因是检修不力。9月27日,增湿塔二号水泵轴承被烧,原因是无人知道这个轴承要加油。9月28日,斗式输送机被打掉七个链斗;经过抢修,9月29日凌晨一时试车,又打坏二十二个链斗。10月4日,又打坏六个链斗。10月5日,斗式输送机的链条碰到了地上堆积过高的水泥熟料,一下子又打坏二十二个链斗。10月5日,原料车间袋式收尘器反吹机一台电机由于严重超负荷被烧。10月19日十时,原料车间电收尘器一台电机烧坏。10月19日十五时,原料车间又有两台电机被烧。问题发生后,有的明明是责任事故,却被说成是质量事故;有的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人却以试车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然故障来辩解。这怎能吸取教训呢?
一位副厂长说,到年底,淮海水泥厂约花费国家投资三亿六千万元。但是,厂里还要求继续追加投资。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投资司工程处张宗树同志告诉记者,这个厂的基建项目和财物管理乱成一团。今年3月,他曾要求厂里提供超预算的具体数字。厂里有关部门第一次告诉他,超预算一千八百万元,第二次上报为二千五百万元,第三次提高到三千六百五十万元,第四次要求增加到五千七百六十五万元。然而,这还不是厂里最后提出的数字。厂领导人认为,调整预算数有一些原因。这些数字是厂有关部门提供的,不是正式上报的数字。
记者在淮海水泥厂采访的时间里,每天晚上都要接待不少自动前来反映厂里情况的职工。他们都从关心工厂、爱护工厂的愿望出发,希望工厂领导人和上级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这种混乱局面。
人们呼吁:淮海水泥厂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