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阅读
  • 0回复

蓬莱新“八仙”(六) 王海绪和“金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1
第2版()
专栏:农民企业家

  蓬莱新“八仙”(六)
  王海绪和“金梯子”
  肖涵
仙阁实业总公司经理王海绪忘不了1983年揍儿子的那一幕。
——“不许退学!”平素文质彬彬的王海绪,挥舞着拳头,朝他儿子咆哮。
——“念书有什么用?人都说大学毕业了也不如做工来钱!”念初中的儿子流着泪嘟囔着……
儿子全然不懂念书的好处,使王海绪伤透了心。“这小子,哪知老子当初念书的艰辛!”六十年代初,聪明勤奋的王海绪和许多农家子弟一样,尽管每天稀粥度日,也不肯辍学。他爱诗、爱文学,怀着一个当文学家的理想。但后来父亲病了,弟妹年幼,他“一头挑着八百元的‘饥荒’,一头挑着六个人的饭碗”,黯然地离开了学校。
王海绪走进了另一个课堂——社会,开始了另一种学习。1975年,他同陈肇臻、葛伟业、栾廷利等人,拉起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对一个只能打打马掌、修修马车的小铁匠铺进行改造。他们边学边干,终于建成一个蓄电池维修车间,使地处城关、人多田少,历来靠种菜、拉车勉为生计的石岛村,有了近代工业的芽芽。
1978年,王海绪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又建成了蓄电池厂,1979年正式投产,一年获利八万元,到1983年,利润增达七十多万元!王海绪得意之余,赋诗一首:“苏公吟诗实可哀,几多神仙能过海?海市蜃楼今犹在,神笔指点琼花开。”
偏偏“琼花”出了毛病。这年9月,他们的蓄电池突然积压。许多用户千里迢迢把产品运回来要求退货,说他们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偏偏儿子也在这时向王海绪嚷嚷退学。他坐卧不安,茶饭不思,好一阵子烦恼。
全厂都被动员起来查找问题。查来查去,剖开蓄电池一看,极板上的活性物质脱落了。一处操作规程不严,招来这么大的经济损失!
“问题不止这些!”王海绪陷入沉思。一处纰漏,暴露了这批离开土地不久的“农民工”素质上的缺陷,暴露了他们在企业管理、技术、人才上的劣势!王海绪有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被挤垮的危机感。他意识到:这样下去,兴办起来的企业会垮下去,而富起来的石岛也可能穷下去……
王海绪久久地思索,酝酿,提出了一个“开发智力”的倡议——这是他的“金梯子”计划。紧接着,村里作出了一个决定:全体干部、群众,都要认真执行村里培养人才的规定,诸如——
“凡今后半路辍学者,父母应主动做好工作。学生三日内不返校者,停止其父母工作”;
“凡本村子女考入大专院校的,发给奖金一百元,毕业后回村工作的,另发奖金一千元;自学获大专文凭的,奖一千元”;
……
在蓄电池厂内,王海绪象一个败了阵、发誓要赢另一仗的将军,紧张地总结教训,以利再战。走访用户;清退报废次品;紧急动员全体职工,健全各项工艺标准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每一道工序的标准、制度,被编成简明的条文,发给每一个职工,要求背得滚瓜烂熟……
王海绪的眼光伸向未来。厂里开始了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化学课本、机械学课本、质量管理教材……厂里添了一大批书。除了聘请专业教师外,王海绪也走上讲台。
他凭着二十多年前的高中文化,一章章,一节节地啃,现炒现卖,给工人讲课。所有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职工,每周都规定了应学的课程。一场危机,使石岛村出现了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
石岛村的行动,使王海绪的“开发智力”计划真的变成了一把登高的“金梯子”。1985年,经过企业整顿,蓄电池厂有了一支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检验人员占相当比例,职工平均技术水平达四级半的生产队伍,形成了年生产极板六百万片、蓄电池槽四万多只、蓄电池八万多千伏安时的生产能力。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该厂的这个项目产品被批准免检。今年,蓬莱仙阁公司的6—QA—180蓄电池又大批销往苏联、东欧各国,创汇一百六十万美元,并被送到匈牙利参加国际展销。
石岛村凭着自己的“金梯子”,步步登高。如今,石岛村有了一个拥有数十企业的以工业、旅游业为主的产值一千二百万元的“仙阁实业总公司”,去年全村总收入同1979年相比,增长了二十倍!
在团中央、国家科委、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上,王海绪作为农民的代表登上讲台。全场为这位在带领农民摆脱贫穷的同时,带领他们一起努力摆脱愚昧、落后的农民企业家热烈鼓掌。
王海绪没有多少时间写诗,但他把诗写在蓬莱这诗一般的大地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