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学新体系的尝试——读钱伯海主编的《国民经济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1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学新体系的尝试
  ——读钱伯海主编的《国民经济学》
  刘国光
钱伯海同志主编的《国民经济学》一书上册已经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下册也即将问世。社会主义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出发,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创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新学科。特别是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对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新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最近几年,经济学界广泛开展了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学新体系的研究。《国民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学新体系的一个成果。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运行研究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没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分的,三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这样两种理论分析。《国民经济学》虽然吸收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但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本书的有关部分中,都要加以阐明和论述”。正是由于这一本质差别,《国民经济学》中所引用的概念、全书理论分析所包含的内容与逻辑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既不是盲目排斥也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经济理论的正确态度,使该书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国民经济学》在侧重“探索搞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规律性”的同时,也恰当地把企业这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置于分析框架之中。如在分析社会产品的生产时,书中概括描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边际收益与边际生产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微观经济问题。作者认为,“宏观与微观只是相对而言,不能作绝对的理解,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考察经济现象时,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这是说得不错的。
《国民经济学》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分析,没有象西方一般宏观经济学那样,从国民收入的存量和流量的分析入手,而是以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衔接为起点,分别从质量、数量两方面考察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再生产过程。通过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实现过程的分析来揭示国民经济总量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对价格、信贷、财政、对外贸易等经济杠杆体系的分析也是该书的一个特点。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市场协调引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国民经济管理从直接控制到间接控制的转化,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由于我国经济的协调长期使用行政办法,因此对经济杠杆的认识也相对落后。《国民经济学》从如何实现有效的国民经济管理出发,逐一分析了各个经济杠杆的内涵、特征、功能及调节机制。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国民经济调节的基本过程。
《国民经济学》不仅注重经济体制的一般性描述,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刻画。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两大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该书对经济结构的分析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对国民经济部门进行数量分析、考察生产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研究社会产品的实现以及积累与投资的关系时,对不同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形成与变化,都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在最后一章,还专门研究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国民经济学》虽然是一本编著,但有许多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探讨国民经济的核算原则和核算体系时,详细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点和成因。在对供求平衡的关键、积累与投资的时间因素以及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等一系列理论分析上,都有不少独到之处,为社会主义经济分析的深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然,象任何开创性著作一样,《国民经济学》作为研究国民经济运动质的规定性与量的变动性的综合性学科的第一本著作,也有其难于避免的缺陷。比如,由于对于如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现实的国民经济运行现象进行剖析探讨得不够,因而书中给出的国民经济发展状态的现实感不强;不同来源的思想材料如何揉合成为真正的有机整体,也有待进一步努力。不过,《国民经济学》毕竟开辟了一条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的新路,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