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三起三落的美苏军控谈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8
第6版()
专栏:年终专稿

三起三落的美苏军控谈判
石锦坤 曹冶
一年来美苏军控谈判三起三落,变化多端。双方的裁军方案有所接近,出现了一些明显进展,但虚多于实,在关键问题上分歧依然严重。美苏着眼于争夺“技术制高点”,并出于各自的国内外需要,有可能就核裁军达成某些协议,但争夺优势的劲头不会放松。世界人民的裁军斗争已见成效,要求两个超级大国率先大幅度削减它们军备的呼声增强。
1986年的美苏军备控制谈判,变化多端,经历了戏剧性的三起三落。只要对三个起伏稍加分析,人们就不难发现双方的主张还是虚多于实,缺乏诚意。所不同的是,迫于世界人民反对军备竞赛的压力和各自内外需要,两国军控谈判始终未断,而且与去年相比,在一些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程度不同的进展。
第一个起落。1月15日,戈尔巴乔夫提出一项内容广泛的新建议,主张在二○○○年前分三阶段彻底消除核武器,在五至八年内完全销毁美苏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并不再坚持苏联SS—20导弹与英、法核力量对等的立场。美国虽然也提出三年内销毁全部中程导弹的反建议,但又力图凭借实力压苏多作让步,增加了对“星球大战”计划的拨款,继续进行核试验,并于5月27日声称,它的军备发展将不受苏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限制。两家为此争论不休,谈判停滞不前。而且由于美国空袭利比亚,原定4月举行的苏美外长会晤突然告吹。
第二个起落。6月11日,苏联在日内瓦第五轮军控谈判中又提出了一项裁军新建议,主张苏美两国在十五至二十年内不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并首次同意美国可以在现有实验室研究水平上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工作;提出双方裁减战略核武器新限额,并同意不把美国部署在欧洲前沿的核武器计算在战略武器之内;同时表示可以冻结苏联在亚洲地区的中程导弹。鉴于苏联的新让步,美国作出了积极反应。里根于7月26日建议,双方在七年半时间内在反弹道导弹条约允许范围内进行战略防御的研究。苏美当时的和解态度增加了乐观气氛。然而风云突变,八、九月间两国发生间谍事件,互相指责随之增多,谈判出现了新的障碍。
第三个起落。10月11日至12日,苏美首脑在冰岛举行会晤,就军备控制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激烈的交锋。双方以先易后难的顺序讨价还价,在限制和削减核武器的一系列问题上,立场一度十分接近。但到了最后拍板时刻,戈尔巴乔夫坚决要求,在十年之内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研究必须限制在实验室内,否则便不和美国达成任何协议。里根则表示无法同意苏联旨在扼杀“星球大战”计划的要求。冰岛会晤就此不欢而散。此后,苏美对各自所作的让步都有调整。美国提高了要价,重新提出重点削减重型陆基导弹的分类限额方案,并于11月25日决定突破苏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限额,部署了第一百三十一架载有远程巡航导弹的B—52轰炸机。苏联则警告说,美国此举将使双方寻求共同点比以往更加困难。今年的最后一轮(第六轮)日内瓦军控谈判也以无结果告终。
一年来的美苏军备控制谈判道路充满曲折,但同1985年相比,则取得了一些明显进展,主要是:中程导弹与禁止核试验问题上的主要分歧大体解决,战略核武器谈判立场在靠拢,空间武器问题上也有相当松动。这些进展是苏美调整国家战略目标在裁军问题上的反映。
进入八十年代后,美苏相继提出着眼于争夺“技术制高点”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高边疆”战略和“加速发展战略”,军备竞赛的重心正逐步从核军备向外空武器转移。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双边关系都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争取外交主动和改善形象,苏美都注意抓裁军旗帜。如能达成某些协议,双方的内外压力和经济困难都会减轻。此外,在二○○○年之前,战略防御系统不大可能全面建立,双方核力量仍将处于均势和“超杀”状态。对苏美来说,适当减少核武器数量,从安全角度看已有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每当对话遇到障碍时,苏美总是设法变通,避免类似1983年谈判中断时僵冷局面的再现。
苏美在寻求妥协的同时,都没有放弃在谈判中限制对方、发展自己的目的,争夺仍很激烈。美国拒不同意限制“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反映了里根政府利用技术领先地位争取优势和在经济上牵制苏联的打算,而苏联以核裁军协议为筹码压美国在“星球大战”计划上退让,则反映了它要拖住美国军备发展、为自己争取喘息机会的意图。这是双方同床异梦,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的原因。另外,盟国的影响以及苏美国内政治也会对谈判进展起重要作用。这些制约因素决定苏美军控谈判的进程必然途多荆棘,步履艰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