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茫茫万亩水泽地 而今变成聚宝盆 三江平原综合开发沼泽见效 明年开发面积将扩大到百万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9
第2版()
专栏:

茫茫万亩水泽地 而今变成聚宝盆
三江平原综合开发沼泽见效
明年开发面积将扩大到百万亩
本报讯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对万亩沼泽区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形成稻——鱼——貉良性生物循环生态体系。平均亩产值由开发前的不足五元,提高到四百三十八元五角。明年,三江平原将有百万亩沼泽区得到综合开发利用。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面积达一千六百七十八万亩。在单打一抓粮食生产时期,这里被视为害区,开发治理仅限于排水垦荒造农田,长期处于枯水年水退人进、丰水年水进人退的拉锯状态,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
1984年,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研究所、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和合江水稻研究所等七家科研单位,在三江平原腹地的宝清县挠力河千亩沼泽区进行综合开发治理试验。他们发挥沼泽地自然资源优势,按区域特点在轻沼泽区引水种稻,在长年积水的重沼泽区挖塘养鱼,同时利用沼泽区出产的泥鳅和低价鱼饲养乌苏里貉,初步建立起了鱼喂貉、贮水种稻、养鱼、貉粪肥塘肥田的人工生态系统。宝清县千亩沼泽区开发共投资三十万元,当年就实现产值四十四点五万元,获利十八点三万元。两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亩产值比开发前提高近百倍,达到四百三十八元五角。每个农工创造价值达二万元,高出当地农民的二十倍。沼泽区综合开发治理还起到了保护自然资源、趋利避害的功效。开发后的沼泽区可以大量蓄水,可调节周围农区的地表水循环状况和区域小气候,解除低湿地内涝洪泛的威胁。
宝清千亩模式建成投产以后,三江平原的一些县、国营农场纷纷推广。今年,宝清县建成了两处推广点。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在一千五百亩的腐泥沼泽区推广稻——鱼——貉模式,实现产值四十万元。素有“大酱缸”之称的八五三农场四分场试验推广宝清模式获得成功,八五三农场已经决定明年推广二万亩。建三江、红兴隆、牡丹江等农场管理局和部分县正在为明年大面积推广沼泽区开发模式进行论证和做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陶艳芬 董鹏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