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道路——《企业家月刊》第二届顾问会议讨论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9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道路
——《企业家月刊》第二届顾问会议讨论纪要
黄学忠 龚大时
不久前,《企业家月刊》召开了第二届顾问会议。大家围绕着“企业家与改革”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尽快缩短当前新旧经济体制转换中的“僵持局面”,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尽快造就一大批真正的企业家。因此,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中国企业家成长的道路。
当今中国有没有真正的企业家?
会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生了一批企业家,他们善于经营,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在初步形成的市场竞争中能不断发展自己的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认为,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企业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企业家,而要从中国目前情况出发。如果说中国至今还没有企业家,一大批企业如何在经营中取得成功?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严格意义的企业家,因为还不具备产生这种企业家的环境和条件。这些同志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独立自主地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风险的人。这种人不是由任命产生的,而是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涌现与成长起来的。就我国现状而言,企业领导人(包括国营和集体)基本上是上级任命或委派的,他们的职责还主要是执行上级下达的计划,他们的决策也必须得到上面的认可或参与。因此,他们不能真正自主地经营企业,也没有多大的风险,更难于从事创新活动。即使有的厂长(经理)愿意自主决策和承担风险,在现行体制下也难以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厂长难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还是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厂长(经理)呢?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潜在的企业家素质;同时,改革为他们施展经营才华提供了比过去要好的环境。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机制并未完善,他们的能量释放还是有限度的。
造就中国企业家的客观环境
大家一致认为,产品经济造就行政长官,商品经济才能造就企业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产品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按政府的意图办事,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种环境无法产生真正的企业家。中国要产生一大批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创造出合适的“土壤”和“温度”。“土壤”就是市场,只有完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家才有合法的活动舞台。“温度”指的是所有制,只有改革现行的所有制关系,才能促使企业领导人将自身的荣辱得失与企业财产的增殖状况联系起来。有了这样的“土壤”和“温度”,既能独立自主决策、又能完全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才可能真正出现。与会同志还指出,创造出这样的“土壤”和“温度”,从而造就真正的企业家,对于推进改革和加快四化建设,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途径
大家认为,目前我国有两条企业家成长的途径:
第一条途径,在农村,从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营者中产生出真正的企业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批的乡镇企业在国营与集体企业的夹缝中生长起来,他们一不靠国家调拨,二不吃政府“皇粮”,全靠自己瞄准市场需求缺口,周旋于大中型企业间的真空地带,巧妙经营,逐步站稳、发展。这些企业的带头人,就是大有可为的企业家,现在姑且称为农民企业家。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但是文化水平不等于经营素质。而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具备经营素质,包括预测谋划能力和冒险创新精神。农民企业家恰恰具备了这种能力和精神,再加上行政部门对他们的直接控制和干预也比较少,所以,从他们中产生出一大批中国真正的企业家是极有可能的。
第二条途径,即城市企业家成长之路。因为所有制的关系,城市企业家成长之路有别于农民企业家。在当前的条件下,城市企业家的成长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开明的行政领导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使在任上的具有潜在企业家素质的人发挥他们的经营才能和冒险创新精神;可以广泛地、不拘一格地从社会各阶层中发现、吸引、挖掘被埋没的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才;可以把不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从厂长(经理)的“宝座”上请下去,让他去干适合他的职业。同时,要尽快地实行厂长(经理)职业化的转变,从厂长(经理)的产生、评审、升降、罢免等方面,尽快建立这种职业所特有的标准。
一批具有潜在企业家素质的厂长(经理)已经在改革的洪流中涌现出来。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政府、舆论界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