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冲破南岭的屏障——湘粤交界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1
第2版(经济)
专栏:通讯

冲破南岭的屏障
——湘粤交界纪行之一
新华社记者 陈雅妮 张春保
编者按 在省与省交界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引人深思的东西。读者想要了解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情态,请读一下今日开始刊载的《湘粤交界纪行》。
在湖南内地,我们曾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广东实行开放政策以后,湖南成了广东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供应地,充当“第三世界”的角色,经济上吃了亏!按此说法,这个省的湘南山区郴州一带紧靠广东,该是最“吃亏”的地方了。但是当我们和郴州的同志交谈时,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说:开放地区活跃的经济因素已经开始向湖南的郴州一带渗透,正起着有力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郴州离湘中、湘北经济发达地区较远,过去三十多年封闭政策人为地切断了郴州南面的经济通道,这个地区的经济几乎局限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这里虽然有烤烟、木材、水果、茶叶、肉食等传统产品,又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却没有一宗产品成“气候”。
政策一放开,广东成了全国最有吸引力的农副产品市场。过去不起眼的传统产品身价倍增。商品的洪流一下子冲破南岭的天然屏障,源源流向广东,也冲击着在郴州地区维持多年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过去,为开发湘南的农副业,地县两级的行政领导作过多次努力,下指标,给贷款,作示范,总是效果不佳。而开放后仅两、三年,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看到,背靠广东这个百川汇流的大市场,正是郴州扩大商品生产、变革生产方式的最好契机。郴州最南端的宜章县县委书记黄孝健提供给记者这样一组数字:
1984年以来,宜章县输出商品和劳务的收入逐年增加,1986年可达五千三百二十八万元,是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5.7%。
1985年从广东流入宜章的货币为一千七百七十九点二万元(通过银行结算的在外),增加33.19%;宜章流出货币一千四百一十六点四万元,比上年增加55.07%。进出相抵,顺差三百万元。
地方依托广东的市场和投资也活跃起来。1984年以来,全县新投产了三十六个厂矿,新增产值二千七百二十八万元,利税七百万元。
当然,也不是没有忧虑。主要是国营和集体商业的购销业务不象以前统的时候那样顺当了,他们的销售地盘开始缩小,利税也有下降趋势。但这就逼使他们必须改善自己的经营,尽快适应竞争的局势。
尽管隔着五岭大关,湘南山区已经分明感到了广东的热力。地、县、乡多数干部的观念开始转变,他们向人们介绍本地优势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紧靠广东作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之一。他们正摆脱过去那种怨天尤人的情绪,上上下下都在讨论着“打开南大门”的战略思想。(新华社发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