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军地园丁”白妈妈——广西农校女教师白捷智力拥军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1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军地园丁”白妈妈
——广西农校女教师白捷智力拥军纪事
张跃明 郑盛丰
白捷,广西农业学校中年讲师,一位寻常女性。在广西千里边防,她却成了颇不寻常的人物。
她的名字背后,联系着一组不寻常的数字:两年时间中,她先后二十八次赴边防,领头举办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十九个;两千多名战士经她培训,领到了单科民用技术结业证书。
她的名字前面,有自治区政府授予的一个不寻常的称号——拥军育才模范。
不过,边防战士见到她,不称讲师,不叫模范,而是打心里深情地呼唤:白妈妈!
烈士墓前,萌生一个庄严的意念
1985年初春,白捷受学校的委托,专程到边防征求举办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的意见。这是她平生首次置身于硝烟未退的战场。她走进一个狭窄潮湿的坑道,看到一位战士伏在炮弹箱上,借着小油灯的亮光专注地演算数学题,十分感慨。战士告诉说:他们有过一位十七岁的战友秦少华,仅两分之差高考落榜,如果再加把劲,是很有希望进入高等学府的,但他毅然走向战场,长眠边陲。他在日记中留下这样一句遗言:“活着的战友,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成才,更好地报效祖国!”
低首徘徊在年轻战士的墓前,白捷心中萌生了一个庄严的意念:学一学“乌兰牧骑”,把原先打算在城里办的培训班办到边关要塞去。
把兄姐也拉来智力支边
从那以后,从友谊关哨所到法卡山猫耳洞,绵绵边防线上,印满了女教师的足迹。去年春节,老母亲拍电报,说要从外地来南宁过年。白捷孝敬母亲,但她想到前线的年轻人也在思念母亲。她终于还是到边防去了,留下作为女儿的歉疚,带着自制的年货,带着自选的教学资料,奔波于戍边官兵之中……
她献出了自己的节假日和其它闲暇时间,这还不算,她琢磨如何说服更多的人参加到支边“统一战线”中来。去年10月,她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到桂林参加中国养禽学术年会,在广州一所大学从事养禽专业教学的姐姐正在度假,她抓住机会,约请兄姐,同赴边防,义务开办了一期养禽培训班。
驻法卡山某部请她帮助办养猪培训班,她不谙此道,咋办?白捷四处奔走当“说客”,从区畜牧局请来一位副教授,从南宁地区农校请来一位讲师,从柳州农校请来一位养猪专业权威,四人结伴,同奔法卡山。
实用技术的种子在边防线上发芽吐青:五个边防团建立了养鸡场、养猪场,二十四个连队办起了食用菌场。
“战士书屋”
白捷家的客厅里,挂着边防部队赠送的“军地园丁”的锦旗,窗台上放着边防战士用炮弹壳做的精美花篮,花篮里装着法卡山的泥土,长着边关的金茶花……白捷经常在这里接待前来求学的战士们,释难解惑。战士们给这个客厅起了一个别致的雅号:“战士书屋”。
“战士书屋”有独特的来历。一位曾经参加过柑桔栽培学习的战士,探家回南宁时找到白捷老师请教某些技术难题。等到白捷辅导完毕,他错过了末班公共汽车,只好步行十多公里赶回住地。白捷事后得知,深感不安。她腾出儿子住的一间房子,添置了桌椅,买来纸墨笔砚,备上报纸杂志,“战士书屋”就这样诞生了。
两度春秋,“战士书屋”已接待边防战士一百多人次,多数是边防部队培训两用人才的小教员。战士刘建军在部队参加了食用菌培训班后,办了个食用菌场,两次试验,都失败了。白捷约他住到“战士书屋”来,单独给开“小灶”。小刘学习到半夜,白捷便端来鸡蛋、糖水;小刘病了,白捷守候他床前。刘建军不负师望,学成归队,成为全团有名的“蘑菇大王”,后来复员回家,又办起菌种场。
鸿雁含情
白捷家里,整齐地放着战士们给她的七百多封信,每封信都有一个小小的“秘密”。而广西军区收集的白捷写给边防战士的四百多封信札中,每一封都饱含深情,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奇特的“教科书”。
这里有十五封是她与某炮团战士郭国真的通信。郭国真是白捷的学生。当他拿到养禽专业结业证书、部队让他创办养鸡场时,他却陷入犹豫。小郭早就渴望能考大学、立战功,将来复员好找工作。苦闷中,他驰书白捷,请她指点迷津。回信来了,密密麻麻写满八页!有肯定,有鼓励,有劝告,有设计:“小郭,你聪明好学,思维敏捷,现在又掌握了养禽知识,何不运用所学知识,在部队干一番成就呢?即使你将来复员,也可以当个专业户呀……”封封回信,句句叮咛。郭国真逐步成熟起来,成为部队的养鸡状元。
一次,白捷从边防返校。列车沿途停靠时,都有边防战士深情送别。他们从车窗外递上一束花,塞进一兜果,还送上动人情怀的声声呼唤:白妈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