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北京朝阳门医院的改革为基层医院探明发展方向 由医疗型向医疗预防型过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北京朝阳门医院的改革为基层医院探明发展方向
由医疗型向医疗预防型过渡
本报讯 记者艾笑报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口的疾病死亡谱就会发生变化。我国近万家城镇基层医院如何适应模式的转变,从而由医疗型向医疗预防型过渡?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医院作了初步尝试。
朝阳门医院是一家有252名职工的集体所有制地段医院,地处狭窄的东四灯草胡同。离它不远,有数座大名鼎鼎的一流医院。医院在夹缝里度日,改革前,冷冷清清,入不敷出。
1984年下半年开始,通过对所辖地区7.8万多人口的医疗、预防和保健需求的调查,全院职工统一了认识:加强地段保健科。在不增加医院总编制的前提下,把原来只有16人的地段保健科改成有44人的预防保健部,承担起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企事业单位的卫生监督、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中老年保健和家庭病床、精神病防治、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等项工作。地段保健科原先只有3名医师,调整后有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14名、医士24名。这些人都是热爱预防保健事业的志愿者。
组织调整后,该院重点抓了预防保健的业务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提高,除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外,还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制订了质量检查考核标准,奖罚分明。要求严了,工作人员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劲头大大提高,或到有关院校深造,或请专家来院讲授,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
自重点抓了传染病管理和计划免疫后,1986年,这个地区的痢疾发病率比1985年下降33.7%;“四苗”接种率达96.8%,“流脑”接种率达97.4%,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全年监督、检查所辖地区集体食堂395户次,结果无一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过去管防的不治病,群众对“防”不在意。预防保健部设立了计划免疫、肝炎、儿童缺锌及缺点矫治、老龄优疗、精神科等10个门诊后,治中有防,改善了医患关系,受到群众欢迎。该院派出医生与拐棒胡同红医站共建红十字卫生防治站后,门诊量增加了40倍。
由于预防保健部扩充了业务范围,提高了服务水平,财政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1986年平均每月的纯收入达8000元左右,减轻了国家负担,改善了职工生活,添置了新的仪器设备。
改革使该院防保队伍的地位明显提高。从全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考虑,该院规定每2至3年与医疗临床科室轮换的办法,使青年医护人员得到全面发展。现在,许多人主动要求到预防保健部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