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乡音回“娘家”——从黄梅戏说到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6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乡音回“娘家”
——从黄梅戏说到传统文化
张雨生
适逢春节,收到从故乡寄来的《黄梅乡音报》,县委书记发表讲话,向在外地工作的黄梅人通报家乡情况,并说要抓好剧团,培养人才,“把黄梅戏请回来!”对此,我颇有感慨。
黄梅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这是安徽文艺家们的功劳。对于地方戏曲,观众往往存有地域性的偏爱心理。但是,喜听南腔的,爱哼北调的,欣赏黄梅戏,却无不说它优美动人,悦耳冶情。“树上鸟儿成双对,青山绿水带笑颜”,这在小夫妻的温情之中,可谓是流淌在心间的千古绝唱。安徽的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东靠安徽,南临江西,鸡鸣三省。旧社会,它是荒州邈县,多有艺人以卖唱为生。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这些民间艺人独创了一种采茶调,并随着逃荒的饥民流传开去。一支传入江西,发展为江西采茶戏;一支传入安徽,发展为安徽黄梅戏。两个支脉,蓬勃滋生,蔚为大观。而我小时所见,在黄梅乡村集镇的娱乐场所,传唱的仍然是初创阶段的采茶调。解放后,黄梅县创办了黄梅戏剧团,据说初到一地演出,观众怀着探源的心理,买票很踊跃,但演过几场,就冷了下来,原因是,艺术性不那么高,看先生的,倒不如看学生的有味道。当然,文学艺术领域,一项开创性的成就,其意义不能低估。但是,它若只能处在初创的水平上,不能发展和提高,其意义又会慢慢失去。前些年,黄梅修县志,我曾劝有关同志调查一下黄梅戏的起源,搜集一点民间乐曲资料,并希望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有关同志不以为然,瞧不起乡音。这就很叫人遗憾。现在,县委下决心要振兴黄梅戏,而这种振兴,又道出了一个“请”字,实在叫人高兴。
当然,一个“请”字,决非易事。文化建设有一个积累过程,造就艺术高峰有待于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传统一往情深,并使之在民众中形成浓厚的风气。优良传统是个好东西,优良乡风也是个好东西。比如某地某方面有独特传统,乡风盛足,此地必然会在此方面造就出大批人才。越剧发源地嵊县,为越剧培养艺术家,源源不断,卓有成就。凤阳花鼓,也因造就出有影响的艺术家,唱遍了全国。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为什么不能造就出自己的艺术家,走向全国呢?如果鄙夷传统,蔑视乡风,瞧不起自己的人才,那就没有希望。6年前,我因事回了一趟黄梅,在县城小住一夜,晚上无事,想听听乡音,但到剧院一看,却是外地一个县的黄梅戏剧团在演出,我便怏怏而归。现在加强文化建设,县委把振兴黄梅戏作为重要内容,这是应有之义。既然有好的传统,有好的乡风,就应该把自己富有特色的优势发挥出来。据说,近时,黄梅县剧团新编的《于老四和张二女》,到武汉演出,省里的领导同志都前往观看。作为黄梅子婴,我希望故乡的艺术家们,研究一下“请”的学问。既要向安徽的艺术家们学习,但又不能照搬照套,要从自己的优良传统出发,加以创新和发展。黄梅的黄梅戏,应该比安徽的黄梅戏更富有乡情,更富有特色,形成自己的流派。我盼望有一天,在首都文艺舞台上,看到来自黄梅戏发源之地的黄梅戏。
在水一方,在山一隅,极富魅力的优良传统文化,实在太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接受外来的新东西,又要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如果说,过去对传统的好东西曾经冷淡了一些,现在就应该抓紧“请”回来。建设,不是要抛弃历史,造空中楼阁,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这也就不仅仅是黄梅人如何请回黄梅戏的问题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