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舞蹈的灵魂是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3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舞蹈的灵魂是什么
于平
许多人都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界对此似乎也并不否认,然而我却不敢苟同。我想,难道没有音乐的舞蹈真是失魂落魄的躯壳吗?
先民们的舞蹈,按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生命活动的总动员”。他们踏地为节,联袂而舞;口张而歌飞,手挥而鼓鸣。这种舞蹈的灵魂何在?我看,在于人的生命情调。所谓:言之不足,嗟叹之不足,咏歌之不足,才有手舞足蹈。
唐代的歌舞大曲,舞蹈只是在乐曲演奏趋向高潮时才出场。白居易说,《霓裳羽衣舞》在“散序六奏”时“未动衣”,到“入破”时才有“繁音急节”的狂舞飞旋。可见,音乐在这里是激发舞情的信号。在明清以来的戏曲艺术中,虽有不少“舞蹈”是被用来描绘曲词的,但最精彩的舞蹈却是在锣鼓点的敲击声中完成的。而锣鼓之于舞蹈,无非是音响节奏与体动节奏的异质同构对应而已。
柴可夫斯基谱写出《天鹅湖》后,舞剧首排失利,这使柴可夫斯基怀疑起自己谱写舞曲的才能。但伊凡诺夫重排《天鹅湖》第二幕却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时,真可以说是舞蹈“拯救”了音乐。舞坛巨匠福金根据圣·桑的大提琴独奏曲《天鹅》,创作了《天鹅之死》,竟使这首《动物狂欢节》组曲之一的音乐蒙上了一种哀婉悲伤的情调,产生了舞蹈改变音乐的结果。当然,舞蹈家们深知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不过,态度并不尽相同。当代舞蹈大师巴兰钦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就曾把演员视为乐符,来展示乐曲的旋律、和声;但是舞蹈名家堪宁汉与约翰·凯奇合作,却使舞蹈和音乐的创作相分离,令二者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并驾齐驱。
我国近年来的一些舞蹈创作,也正逐渐显示了舞蹈对于音乐的相对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自由阐释古今名曲,如苏时进的《再见吧,妈妈》、《黄河魂》;李晓筠的《渔舟唱晚》、《十面埋伏》。这里没有简单的“音乐视觉化”,而是以音乐为诱因,唤起蕴藏在心灵深处的“舞魂”。二是将中外音乐随意剪辑,作为“舞魂”显现时的异质同构的对应,如胡嘉禄的《理想的呼唤》、曲立君的《太阳的梦》等。三是如王曼力创作的《无声的歌》,它完全采取自然音响。这部新作品是在流水声、鸟鸣声、镣铐声……的伴随下完成了张志新烈士形象的塑造的。
自然,我也并不完全同意“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只不过是与独立的舞蹈相平行的听觉上的装饰节奏”之说。因为,音舞联袂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有目共睹的。我的意思只是想说,“人的生命情调”恐怕才是舞蹈的灵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