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第五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24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五讲)
吕叔湘、朱德熙
第七段 长句
层次和关节。一般地说,句子的长短决定于意思的繁简。有些初学的人喜欢把句子拉长,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他的写作能力,这固然是一种错误;可是如果无分别地说,凡是长句子都要不得,那也是一种偏向。不过现在的一般情形是长句子用得太多了一点;在工农大众为主要读者的文章里,尤其不相宜。
句子一长,就容易在结构上出毛病,第四讲里已经有过一些例子。现在不谈这个,只讨论为读者打算,如何能使句子虽长,读起来还是不费力,容易懂。这,首先要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节。举一个例:(一)从这样的阶级基础出发,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就是:在自己国内,要使整个人民的利益服从于它这一阶级的利益,把它这一阶级或其中某一上层阶层的利益放在全国人民的利益之上,并企图由他们垄断“民族”这个名义,宣布自己是本民族的代表或本民族利益的保护人,以作为欺骗人民的工具;同时,在国外,则把自己民族(实质上是指它的上层阶级)和其他民族的利益对立起来,企图把自己民族放在其他民族之上,在可能的时候,就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以其他民族的利益为牺牲,并从国外的掠夺中分出一部分以收买国内一部分人,去和缓与分裂本国人民对于它的反对。(刘少奇)这个句子不算短,可是我们读下去毫不费力,就是因为层次分明,并且有适当的词语(加旁点的)把各部分的关系交代明白。现在再举几个层次不明、关节不显的例子:(二甲)在一九四九年与一九五○年上半年,绝
大多数的工厂,都只能维持每星期开工四日四夜或三日三夜,一九五○年三月以后的第二季,因为物价稳定,社会虚假购买力消失,因此,在一九五○年的前三个季度内,大多数的工厂都在停工减产的状态中,仅到第四季度,才充分的利用了现有的生产能力。(期)(二乙)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年的第一季,绝大多数的工厂已经都只能维持每星期开工四日四夜或三日三夜。一九五○年三月以后,物价稳定,虚假购买力消失,情形更坏。一般地说,一九五○年前三个季度,大多数工厂都在停工减产的状态中,只有到了第四季,才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生产能力。(二甲)的大毛病是时间方面说得混乱:先说“一九五○上半年”如何如何,接着又单独提出“第二季”来说,下面又是“一九五○年的前三个季度”。当中又用“因为”和“因此”来连接,仿佛前三个季度的停工减产都是因为从第二季度起的物价稳定与虚假购买力消失,这怎么说得通呢?现在改拟如(二乙),就清楚多了。原文只作一句,实在应该分做三句。
(三甲)安东市的新纪录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首先在全市各工厂中开展大规模的宣传鼓动工作,对于传达党和政府的指示,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培养群众政治觉悟,把新纪录运动从个体到集体、局部到全体、普遍到深入,起了巨大的作用。(书)
(三乙)安东市的新纪录运动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市各工厂中展开大规模的宣传鼓动工作,这个工作在传达党和政府的指示上,在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积极性上,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样,这个新纪录运动才能从个别发展到集体,从局部发展到全体,并且达到不但普遍而且深入的地步。
(三甲)不但层次不明,结构上也有毛病。头上的“安东市新纪录运动”好像是全句的主语,但是和下面的“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和“起了巨大的作用”都不能配合。“把新纪录运动从个体”和“到集体”中间也缺少一个必不可少的动词。最后的“从普遍到深入”也费解。
(四甲)李立三同志在报告中国工人运动情况的时候,更进一步把中国工人阶级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三十年长期斗争中如何采取各种复杂的斗争方法与组织形式进行战斗的经过作了一个详尽的介绍,说明中国工人阶级怎样与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农民联合起来,并取得他们的坚决拥护,领导他们进行了土地革命,团结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尤其是革命知识分子,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与投降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分开,将他们当作民族统一战线,树立自己的领导权,组织强大的人民解放军,进行长期武装斗争,以至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期)
(四乙)李立三同志……(中间同原文)……作了一个详尽的介绍。他说明中国工人阶级怎样与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联合起来,并取得他们的坚决拥护,领导他们进行了土地革命;怎样团结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尤其是革命知识分子;怎样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与投降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分开;怎样和这几个阶级组成统一战线,同时树立自己的领导权;怎样组织强大的人民解放军,进行长期武装斗争……(下同原文)。
(四甲)里面各部分的次序并不错,只是流水式的说下去,有点眉目不清。加上几个“怎样”,层次就分明了。原文“将他们当作民族统一战线”颇有毛病:“他们”所指不明,承上文似乎只指民族资产阶级;“民族统一战线”是只在抗日战争这一个时期实行的,其中包括这里所说的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外的成分;“当作”这个动词也不妥。
(五甲)旅大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基本条件,一个是企业与工厂分工,工厂只负责生产,原材料由企业公司定出标准价格,根据这个标准价格,计算成本,工厂不负营业之责,这样工业经营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不致把工业盈亏与商业盈亏相混淆;另一个是生产定员定额工作大致完成,定员定额工作的基础是在工人政治学习和技术学习有了一定成绩之后,这样才克服了日本在旅大贱价劳工政策所造成的工人多技术低的毛病,工人自愿减低车间人数,而且因为已经掌握了技术,人数虽少也能完成原来的任务,像大连钢铁工厂就是经过一年的政治技术业余学习,才开始定额定员工作的,实行定额定员以后,劳动组织与机械密切地结合起来,实行机器专责制,减少人工至最少限度,显露出各个机械、车间的生产力量,给经济核算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根据,如玻璃工厂预计每一平方米玻璃成品占每一工人劳动日的四十分七秒,实际是争取在十七分七秒完成的,这个以秒计算的数字是成本计算的重要根据之一。(书)
(五乙)旅大之能实行经济核算制,因为已经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实行企业与工厂分工,一个是定员定额工作已大致完成。实行企业与工厂分工以后,工厂只负责生产……(中间同原文)……不致把工业盈亏与商业盈亏相混淆。实行定员定额制以后,劳动组织与机械密切地结合起来……(中间同原文)……经济核算才有基本的根据(如玻璃工厂……(中间同原文)……是成本计算的根据之一)。但是定员定额制又必须在工人的政治学习和技术学习有了一定成绩之后才能实行。尤其在旅大,过去日本人的贱价劳工政策已经造成了工人多技术低的毛病,必须工人的政治觉悟已经提高,自愿减低车间人数,而且因为已经掌握了技术,人数虽少也能完成原来的任务,这个制度才能着手实施(像大连钢铁工厂就是经过一年的政治
与技术业余学习,才开始定员定额工作的)。
(五甲)有两个主要的毛病。第一,一方面要说明企业与工厂分工和定员定额制何以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要叙述旅大的实施经过,这说明的部分和叙述的部分夹杂一起,没划分清楚。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实行定员定额制必须以一定的政治水平和技术水平为基础,这是另外一个意思,要另作一句,不应该插在中间说,增加混乱。
(五乙)把这一句分成五句,还在两处应用括号,比原文清楚得多。
拗着说和顺着说。按汉语的习惯,引起性的关联词(如“由于”“对于”“为了”“除了”“在”“从”等等)底下的那一段话不宜于过长,长了听的人就会照顾不过来。写在纸上也许稍为好一点,可还是不能太长,太长了念起来绕口,也不容易很快地把握全句的意思。这种说话的方式别别扭扭的,我们试称它为“拗着说”。这种方式很少是非用不可的(公文里有时候不能避免),多半能改换结构,把它顺过来,使它跟平常说话接近些。可以比较下面这两句:
(六甲)这次事故,工友伤亡虽比龙凤矿瓦斯爆发事件为少,但从事故的完全可以避免,仅由于领导上采取官僚主义,对于工人的安全漠不关心,对于工人的屡次反映都置之不理,因而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来说,却超过了瓦斯爆发事故。(报)
(六乙)这次事故中伤亡的工友虽然比龙凤矿瓦斯爆发事故中少,但这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仅仅由于领导上……(中间同原文)
……才发生事故;从这一点来看,它的严重程度是超过龙凤矿瓦斯爆发事故的。这一句原文的“从”和“来说”中间太长了,应该避免。“严重程度”的位置也不对。
(七甲)但刚来时由于招工的同志口头允许待遇条件过高,如宝天路环境很好,有瓦房住,有医院,面粉可给送回家,小工每人每天至少九斤面等,加以来队时事先未作准备,以致工人来后没有地方住,就睡在铁道上、洋灰房洋灰袋上、以及饭馆场棚里,吃饭因无炊具而在饭馆里吃饭,用一斤面粉换一碗面条,还有人安家费没有领到等原因,群众情绪非常混乱。(稿)
(七乙)但他们未来之先,招工的同志口头允许待遇条件过高……(中间同原文)……等;既来之后,又因队部事先未作准备,以致没有地方睡……(中间同原文)……有人连安家费还没有领到——由于这种种原因,群众的情绪非常恶劣。这一句原文的“由于”后面的一段太长,念了半天才念到“原因”,改成(七乙)的样子就避免了。
(八甲)但为了避免由于币制不统一而形成某些商品的悬殊价格,因币制突然统一而发生过猛的冲击,以致工商业遭受不必要的影响起见,政府已决定对极少数几种物资,暂时采取适当的管理。(报)
(八乙)但过去因为币制不统一,有些商品的价格〔在关内和东北〕有很大的距离,币制突然统一将予以过猛的冲击,工商业会因此遭受不必要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形,政府已决定……(下同原文)。除“为了”和“起见”中间太长外,“价格”后面多了个逗号,“悬殊价格”太简括,“价格”是“发生……冲击”的主语抑宾语不明确,这些也都增加这句话的难懂的程度。
第四讲第四段里谈到的长附加语其实也是“拗着说”的一种。这里再引两句做例:
(九甲)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苏友好协会的邀请,前来参加我国国庆节庆祝典礼的朝鲜人民观礼代表团在今天上午到达北京。(报)
(九乙)朝鲜人民观礼代表团,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间同原文)………的邀请,前来参加我国国庆节庆祝典礼,在今天上午到达北京。
(十甲)大家知道,美国统治集团干涉中国内政,是有其悠久历史的。这个干涉行动是长久以来一再实行过的,而目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台湾岛所实行的那种非法行动,只不过是美国统治集团在与国民党反动派以军事装备上、在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反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上(虽然无论怎样,对这种争取中国民族解放与统一的伟大人民运动继续斗争全都是绝望而且愚蠢的)各种干涉行动的一长串锁炼中新的一环而已。(报)
(十乙)(第一句同原文。)长久以来,它一再予国民党反动派以军事装备,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反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括号内同原文),目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台湾岛所实行的那种非法行动不过是这种种干涉行动的一长串锁炼中新的一环而已。
(九甲)的“朝鲜人民观礼代表团”是这一句里最重要的字眼,最好让它和读者早点见面。
(十甲)的“是”和“一环”隔得这么远,也是要叫读者搞不清的。
这种“拗着说”的句法之流行,一部分自然是受了翻译文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是作者要借此卖弄他的写作“技巧”。殊不知这种“技巧”是很廉价的。请看这一句:
(十一甲)当我走进那展览会的挂着将近百十幅国画的宽大的厅堂时,我首先被齐白石先生的神态生动,壮丽清新,令人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磅礴气魄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使旁边的幅面很大,颜色浓重的作品,相形之下显得灰暗的一些作品吸引住。这是我们故意把一段很好的原文点窜成这副模样,让爱好这种句法的人“欣赏”的。原文分四句,抄在后面。美丑悬殊,读者不难辨别。
(十一乙)在某次展览会上,一间宽大的厅堂里,挂着将近百十幅的国画。我走了进去,首先被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吸引住。这些作品神态生动,壮丽清新,使我们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磅礴气魄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尽管旁边的作品幅面很大,颜色浓重,但相形之下,就似乎神气不足,显得灰暗。(报)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