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渤海湾,有个适宜的“小气候”——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18
第2版(经济)
专栏:

渤海湾,有个适宜的“小气候”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见闻
施莹
朋友,你去过毗邻渤海岸边的塘沽吗?你还记得天津新港附近那片茫茫无际、草木不生的“老盐滩”吗?仅仅两年过去,如果你现在故地重游,会全然不见当年景象,眼前兀然矗立起一座新兴的城市。
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蛇口”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独特的“小气候”,吸引美国、日本、丹麦、法国、菲律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这里投资,签署合资、合作项目42项,其中22家企业已相继投产,有的产品已销往国外。建设速度居全国14个沿海城市开发区之首。
甘为“帝王”当“公仆”
天津开发区有一句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口号,叫作“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为了促成项目,开发区管委会干部甘当“公仆”,尽心尽力为“帝王”效劳。
嘉泰陶瓷工业有限公司从建厂房到投产只用了9个月零3天,我们采访时,日籍总经理若林先生对开发区工程部总指挥王述祖赞不绝口,称他的指挥达到了国际立体交叉作业一流水平。若林先生还无不钦佩地说:“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经常到现场办公,大到厂房质量,小到职工吃饭的地方,统统给予解决,最迟不超过一个星期。”他认为,这种高速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完全可以与被认为最讲效率的日本并驾齐驱。
在天津开发区,“公仆”诚心服务,有求必应。生产“威娜宝”洗发液的天津丽明化妆品有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曾耗资40万美元在天津郊区买了20亩地建厂,由于种种原因,将近一年没有建成。这家公司的美籍总经理宋澜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找到开发区管委会,要求到开发区办厂,10分钟后得到答复:同意接收。随后,管委会立即派人到市内有关的5个领导部门洽谈移交事宜。一个月后,所有手续办齐;又过两个月,400多张厂房设计图完成;去年年底,一座1.1万平方米的优质厂房,交付使用;今年春节刚过,该公司已陆续从市内迁往开发区投入正常生产。
重视“软件”开发
30多岁的开发区“元老”、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皮黔生向我们谈起了发挥“软件”优势的问题。他说,首先要精简机构。管委会本着政企分设、官商分开、减少层次、精干人员的原则,将行政管理权集中于管委会,下设6个室,有70人,实行一体化的管理。第二,要有法规。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常常因为没有必要的法律和规定而担心。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专门通过并颁布了开发区管理条例等4个法规,开发区管委会还制定了劳动工资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及土地、厂房、水、电、气、热等收费标准的文件,使外商来投资不仅有优惠感、舒畅感,还要有安全感。令人感兴趣的是,天津开发区为提高办事效率还制订了一系列“细则”。
天津计算机联合公司与美国TS公司达成一项合资兴办多层印制电路板厂的协议,可是直到外方总裁即将来津签约的前3天,中方还没有落实项目审批和资金等关键事宜。万分紧迫之下,中方只好求助于天津开发区。开发区副总经理(现总经理)叶迪生当即表示欢迎。随即派出了以商务、技术、土建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一体化洽谈班子,并在两天之内拿出了工程设计草图,落实了中方投资所需的资金。3天以后,一项在开发区兴办“天海印制电路板公司”的合同顺利签署了。
信任来自真诚
与外商谈生意,有时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一时谈不成,怎么办?天津开发区领导的态度是:如实解释,以诚相待,力求做到“买卖不成情意在”。不久前,日本一家公司想与我方合资兴建一座腈纶地毯厂。我方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发现,腈纶在中国成本较高,而且近几年没有降价的可能,这样,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将被昂贵的成本淹没,对投资者效益不大。外商听了这番解释后,被我方的“真诚”所感动,准备回国后再考察一些项目,以寻求与天津开发区继续合作的机会。
真诚与信任赢得了外商的心。新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美籍南朝鲜人李启锡对记者说,他在开发区工作心情非常愉快,主要是中方有诚意,对自己很信任。前些天,他专程回美国变卖了全部家当,携加拿大籍的妻子来天津开发区“安家落户”。
如果把改善投资环境比作创造良好的“小气候”,那么渤海湾边的“小气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四季如春。两年来,已有4000多名外商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总投资额达8000多万美元。
美丽的渤海湾,正显现出八面进财,左右逢源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