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阅读
  • 0回复

飞进孩子们心里——访《少年科学画报》编辑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5-31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飞进孩子们心里
——访《少年科学画报》编辑部
本报记者 陈祖甲
“作为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你们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受到孩子的欢迎呗!”
“六一”前夕,我在《少年科学画报》编辑部提出一个问题,得到了简洁、却是发自内心的回答。
《少年科学画报》自1979年正式创刊,到我去访问的时候,已经出版了101期。前100期,共发行了4000万册,成为全国少儿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
编辑部的负责人小郑对我说:“画报是课外读物,不象课本那样对孩子们有强制性。这样,给办刊物带来困难。关键是用什么东西来吸引孩子。”编辑部有12名工作人员,多半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但他们童心未泯,在刊物上开设了十多个栏目,举办智力竞赛,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
“热爱孩子、熟悉孩子是办好儿童刊物的出发点。”小郑说。画报的每个编辑人员都选择一所小学作为评报点,一两个月就要到点上去,同孩子们讨论问题。
丁肇中发现胶子存在的现象之后,他们请人写了一篇介绍物质结构的科普文章。当把稿子读给孩子们听后,得到的回答是听不懂。反复改了几遍,稿子弄成“四不象”,孩子们还是觉得没兴趣。难道这样的问题真的不能同孩子们讲吗?后来,他们从国外的科普材料中得到启发,请作者改写成一篇以图为主的作品。《通向胶子之路》发表以后,你再听听孩子们的反应,可热闹了。这件事给他们很大启示,要使画报吸引孩子们,就要办出生动多彩、形象直观的特色。
小郑还给我讲了一件事:画报上有一篇《小歪毛和魔术师》的连载文章。原先,他们给“小歪毛”起了“强强”、“爱科”这类名字。孩子们说这不象我们。男孩子往往不大注意整洁,早上起来连头也不梳,象个茅草窝。那就叫“小歪毛”吧。孩子们高兴了,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形象呢。
为了使刊物吸引孩子,他们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把自己的经验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
这番努力有效果吗?另一位负责人小赵给我拿来了一叠小读者的来信。小赵说,这些都是小朋友们为庆祝画报出刊100期写来的。四川攀枝花矿务局二中初一四班赵红雨的信中说:“祝愿《少年科学画报》飞进孩子们的心里。”这不正是编辑部全体人员的愿望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