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勿忘另一本“教科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6-20
第7版(国际)
专栏:

勿忘另一本“教科书”
任毓骏
有人把电影称为“社会教科书”,此话不无道理。这项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融视听于一体,有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优越性。较之仅供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在某些方面,电影的影响范围要大,宣传力要强。正因如此,银幕这块方丈之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电影界的正义之士拍摄了不少批判侵略战争的影片。如《恶魔的盛宴》,深刻揭露了战时的关东军细菌战部队,用中国人作试验的滔天罪行。中日两国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成的友谊,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日本民族灾难的根源。这些影片都是好的“教科书”,社会效果颇佳。
然而,战后日本也有那么一些人,不仅在课堂用的教科书上大作手脚,篡改战争史实,硬要把侵略说成是“进入”,把战败投降称为“终战”,而且在“社会教科书”上也耍尽伎俩,推出一部又一部的翻案影片。十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为军国主义头目树碑立传的《山本五十六》,为法西斯武装部队招魂的《日本海大海战》和《啊,海军!》等等。近年来,似乎是与文部省修改教科书行动配合默契,一部名为《大日本帝国》的影片也出笼了。这部反映从珍珠港事件到太平洋战争的巨片,公然要观众“重新认识战争”,“重新评价战争”。头号战犯东条英机的特写镜头跃然出现在银幕上,大声叫嚣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一场独立国家不得已起来自卫的战争”。原来,修改教科书的“诸公”并非首创,早就有老祖宗定好了调子。
在世界各国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十周年之际,日本一些人连续播放《东京审判》。这部历时五年、耗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叙述了战后远东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二十八名甲级战犯的审判过程。影片专门凑集审判者“无能为力”而受审者“理直气壮”的镜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检察官和法官勾结起来蓄意作出误判,战争贩子受了冤枉。这种片子的画外音是再清楚不过了。
今年从二月到四月,一半基金是由日本政府和企业捐助的美国纽约日本协会,把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拍摄的宣传片从陈仓中搬运出来,放映了二十多场。据说目的是为了“建立新的、更完整的回忆”。请看他们要给观众建立什么“新的回忆”:在《西住战车长传》中,这名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战车长和士兵作人员一起“照顾受伤的中国产妇,为她找医生,送牛奶、毛毯,还逗婴儿”。这是国际红十字会的慈善工作者,还是血债累累的侵略者?在《支那之夜》中,中国少女失望、颓废,经过“英俊理智的”日本男青年努力“改造、教育,幡然悔悟,竟然牺牲中国地下工作人员”,最后嫁给日本青年。这类影片正和军国主义者“要提携中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叫嚣遥相呼应。
整整五十年了,虽然卢沟桥畔的炮声和烟尘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抗日将士洒下的鲜血也早已化为沃土,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是绝不会忘记这场战争的。修改教科书,拍几部翻案电影,只能更令人警觉,提防某些人在和平的幌子下干什么勾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