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山西省爱国丰产运动的情况和明年农业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1-23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爱国丰产运动的情况和明年农业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副厅长 张 涛
(一)全省农业生产总值已
超过战前水平。
山西省今年的农业生产,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战胜了部分地区的旱、雹、霜等灾害之后,终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生产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生产水平百分之十。其中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战前百分之九十七点九,总产量达到战前百分之九十九。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超过战前百分之二十七点二,总产量超过战前百分之七十八点三。在今年的爱国丰产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丰产户、丰产互助组、丰产村,有些县的各种作物的产量都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根据我们初步调查的不完全的材料,各种作物方面出现的丰产户有:赵城县温国恩的水地小麦每亩产量达七百一十五斤;洪洞县张凯的旱地小麦每亩达五百二十九斤;黎城县李运城的旱地玉米每亩达一千二百斤;解县邵双合的水地回茬谷子(即收麦后种的)每亩达八百六十斤;祁县程元丁的高粱每亩达八百四十斤;介休县赵增荣的水稻每亩达一千零七十五斤;解县曲耀离的水地棉花每亩产籽棉达九百二十斤;赵城县申奎子的旱地棉花每亩达六百斤;长治县牛四红的线麻每亩达二百零四斤;清源县李大元的葡萄每亩达五千二百斤。丰产互助组有:平顺县李顺达互助组每亩平均产量超过战前百分之一百零七;解县曲耀离互助组四十八亩棉花,在去年每亩平均产籽棉二百五十八斤的基础上,今年达到每亩平均五百四十九斤;解县阎家村邵双合互助组水地棉花二十七亩七分,每亩平均产籽棉四百五十六斤,超过战前的一倍;旱地棉花二十九亩四分,每亩平均产籽棉二百三十七斤,超过战前百分之二百四十四;小麦六亩六分,每亩平均产四百一十斤半,超过战前百分之一百零二。在较大面积上丰产的:洪洞县南尹壁村,共二十二户,一百二十亩零四分旱地棉花,每亩平均产籽棉二百七十九斤,超过当地一般产量一倍以上。此外运城农场旱地棉田六百七十二亩四分六厘,每亩平均产籽棉二百五十三斤,他的水地棉田,每亩产量达一千斤;临汾专区农场植棉四百四十亩,每亩平均产量达四百五十二斤,其丰产地达七百一十六斤;阳曲县农场各种作物均获丰产:玉米十四亩,有十一亩,每亩平均产九百九十七斤,其余三亩,每亩平均产一千三百五十三斤;高粱八亩,每亩平均产八百二十五斤;谷子十五亩,每亩平均产七百六十五斤;洋麻六十亩,除三十亩留种外,有二十八亩,每亩平均产一百五十斤,其余二亩平均达二百斤。全县获得较高产量的:黎城县谷子每亩平均达二百一十一斤,超过战前百分之七十八;麦子每亩平均一百三十四斤,超过战前百分之三十六;玉米每亩平均二百五十五斤,超过战前百分之七十五。平顺县谷子每亩平均二百零一斤,超过战前百分之四十八;麦子每亩平均一百五十六斤,超过战前百分之三十;玉米每亩平均二百八十七斤,超过战前百分之一百一十七。
这些丰产事迹,在全省范围虽然还是少数,但它对继续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提供了奋斗目标。今年春天有不少的干部和群众还不了解爱国丰产运动的意义,许多人满足于战前的水平,有的说:“人老几辈啦,也不过打这么多的粮食”;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农业的机械化,产量还能提高到那里去!”因而他们不重视改良技术,发挥土地的潜在能力。现在这些丰产实例已打破了经验主义者的保守观点。有些农民走过丰产地边时,情不自禁地赞美道:“毛主席真好,人解放了,地也解放了。”不少干部也从调查和总结丰产经验中,具体地认识了爱国丰产运动是把农业生产提高一步的基本动力。
(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也解放了农民的智慧。
各地丰产模范,在爱国主义丰产运动中,不仅努力投资于生产,也在耕作技术上创造了一系列的丰产经验:
(1)秋耕和伏耕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各地丰产模范秋收后进行秋耕,夏收后进行伏耕,目的是使土壤休闲、风化、增加养份、增高温度、减少虫害。所有的丰产户,均较一般农民深耕一至二寸。在耕翻之前,一般的都是先耙一次或数次,也有因人畜力一时来不及,先耙两次或浅耕一次而后深耕的。为了保墒,多数都在耕后将地耙平,但有些水地和地下水位较高的旱地,不耙更能促进风化。麦茬地伏耕后不耙,也是为了达到风化和蓄水的目的。总之,各地丰产模范都能根据自己人力、畜力、土壤、水位及节令等具体条件,合理地进行了秋耕和伏耕。夏县小麦丰产模范樊浚说:“耕好麦地一半收”,说明伏耕、秋耕十分重要。
(2)春耕保墒,保证全苗,是获得丰产的主要因素。山西省十年九旱,要求保证全苗是农业生产上的大问题。所有的丰产模范都能根据气候、土壤掌握了保墒捉苗的规律。如黎城李运城在惊蛰节刚解冻时耙地两次,谷雨节犁一次,犁后耙平下种。再耱二次,因此他的玉米获得全苗。崞县弓满有则采取早耕耙五天的办法,让阳光照射土地,增加地温,促进种籽发芽,所以他的玉米出的早,长的快。
(3)中耕(锄苗)管理方面,每个丰产户均有一套合理办法。他们都能根据作物的不同和土壤的差异而决定锄多锄少、锄深锄浅、留多少苗,以及如何管理。他们在拣苗时一般的都是拣二次至三次,他们拣苗的原则是:“稠留苗,稀拣苗,后定苗”。曲耀离在棉苗长出两个真叶时拣头次,四、五个真叶时拣二次,七、八个真叶时定苗。他们锄苗的办法是:幼苗浅锄,成苗深锄,开花后不锄。此外天旱、雨后都要锄。有锄至十一、二次的,达到了因松土保水,植物根部发育完全的目的。各丰产户对禾苗的管理也很周到,如对棉花是采用五打的办法:一是在棉苗已定,花蕾初现的时候打去木枝(俗叫游条)。二是在中暑节令待果枝长够时打去正顶,限制生长。三是把立秆和果枝的叶子下面生虫的强芽(俗名贼牙)全部剥去,以免消耗果枝和棉铃的养分。四是在处暑前把果枝的尖打去。五是白露节时,由下而上的把大叶打去,以便吸收日光,促桃成熟(但霜前能成熟的不打)。此外他们对各种作物的株、行距特别重视,棉花每亩一般在三千株左右,金皇后玉米一般在一千二百苗左右,谷子在三万株左右……但这些数目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品种和地力来决定。
(4)大量而合理的施肥,是获得丰产的关键,各丰产户发展了“庄稼要好,手勤肥饱”的农谚。实行了分期集中施肥的办法,按土壤性质和作物各个时期的需要给肥。所有的丰产户一般的都在下种前施了一定数量(按肥质不同大体每亩施二千斤至七八千斤不等)的底肥。棉苗在开花前再施追粪一次。也有施二次追肥的,一次在定苗后促其生长,一次在开花结籽前或含蕾时促其结果。追粪一般的均经发酵(俗称熟肥)。此外他们改进了对积肥和保存肥料技术的改进,也是获得丰产的重要措施。
(5)及时而合理地浇水,保证作物不旱不涝。许多丰产户不仅积极的变旱地为水田,也创造了一些合理的使水办法。他们说:一人喝水太多肚涨,地浇水太多不长”。曲耀离的植棉办法,是幼苗不浇,便于防碱(因该地水中含碱)和蹲苗(使棉根自己向下发展寻求水份),等到有了花蕾时开始浇水,至吐絮时停止。他又根据棉株的需要(如叶子发黄下垂和地皮发红白时),采取勤浇轻浇的办法,使棉株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他说:“浇水要看天,看地,看棉花”。虞乡张齐荣的植棉办法,则是在幼苗将出土时从行距间轻浇,使水渗到棉垅,以便出苗整齐(他的水中不含碱)。赵城温国恩的小麦浇水是:清明苗长三寸左右时浇一次,立夏麦已孕穗时浇一次,小满出穗时浇一次,他说:“浇水不能错过时机,有了这三水,麦粒又大又圆。”但是“还要看天气,雨多少浇,多了还坏事”。此外,灌溉、施追肥、锄苗等必须配合进行。他们一般的都是施肥后就浇水,浇后就锄,这是十分合理的。
(6)选育良种是每个丰产户、丰产组改进生产技术的起码条件。如李顺达的金皇后玉米在那样贫瘠的山地,每亩能收到八百斤以至九百八十斤,除了改进耕作技术外,选用优种是一个重要条件。所有的丰产模范都重视选育良种。如曲耀离的斯字四比棉是外来的优种,经过他十年来的连续选育,就使它成为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优种。据他说:初来时棉桃五室的很少,现在五室六室的占百分之七、八十,七室八室的也出现了。阳曲县农场也出现了每穗一千粒的玉米。他们选种的办法一般的都是收获时田选,下种前粒选。选种的一般标准都是株形整齐、苗壮穗(桃)大、成熟期早、无病虫害、产量大、质量高、抗风力强等。
(7)改良土壤是提高产量的根本办法。所有丰产户主要是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改变坡地为梯田,里切外垫以调剂土壤。如平顺县郭玉恩的一亩地经过切、垫、加边后,由一石二斗的产量提高到二石四斗;他的互助组用起高垫低的方法改良了五十七亩地,达到全组丰产。二是改良碱地。有用水洗的;有挖沟壕排水的;有的铺砂盖碱,不让碱上升;解县丰产模范邵双合用羊粪加石膏(每亩六斤)的办法施肥,及秋耕、春耙(不耕)的办法,限制碱气上升,获得了丰产。也有种植耐碱性作物的。
(8)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上的大敌,但是被丰产模范战胜了。他们的办法主要有三点:一是及早预防,如刨烧根茬杂草,选用无病虫害或抗病虫害品种及进行种籽消毒等;二是早准备药械和早动手除治,如虞乡张齐荣、洪洞王世杰等,就是早买了喷雾器和烟叶等药剂,在蚜虫刚出现时就把他治死,因而苗未受害。李顺达组的玉米和谷子由于用王铜拌种,黑穗病大为减少,他们又用了“发现就拔除”的办法,保证了全组的丰收年成;三是组织起来齐动手,不使病虫蔓延。
上述经验,都是彼此互助联系着的。特别是比较突出的劳动模范如李顺达、曲耀离等,他们获得丰产的原因,都是把上述各种条件结合进行的。
(三)一九五二年的丰产运
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全省农业生产已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各地丰产模范创造了一套丰产经验,干部和农民有了把农业生产提高一步的具体目标,这就给全省丰产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开展一九五二年的丰产运动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继续加强干部和农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许多农民从其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只有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才能很好发展生产”。荣河县邱家庄村的棉麦产量经过二年的努力普遍提高,超过战前水平百分之五十,超过敌伪时代的一倍,他们说:“新社会有五好:一是土地改革了,农民有地种;二是组织起来,能精耕细作;三是土匪绝迹了
(该村靠近黄河滩,解放前十余年来滩中的土匪没有断过),二流子、懒汉改造成了好劳动;四是镇压了反革命,社会安定,人人安心生产;五是政府实行了生产奖励政策,人人生产劲头大,劳动光荣”。农民从其本身生活改善中,认识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可爱,也想望着远大的美满前途,因此,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但也有不少农民把个人生产和国家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也有一些干部把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任务对立起来。因之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用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实际行动,来响应毛主席的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
(2)进一步开展技术改良运动。提倡各种作物和各种作业上的改革,那怕是很小一点的创造或改进,都应给予奖励或表扬。为此,本省准备抓紧下列三项工作:一是今冬明春要大力完成四万个村干部、劳动模范、积极分子的技术训练任务,并尽可能的按作物分类进行专业训练。在方法上应重视组织丰产模范或有经验的老农作专题报告,着重解决当地生产技术上主要的问题。二是今冬明春必须普遍的建立和健全村技术委员会。在委员中应按每个人的特长和本村的作物(如棉、麦、谷、玉茭、高粱等)或作业(如病虫害、畜牧、林业、水利等)进行分工。在区、县召集会议或进行训练时也应注意这种分工以便培养其专门技术。各互助组内也应注意技术分工,发挥特长。如此既能很快地提高技术,也可解决因学习技术致误工太多的问题。三是加强县农场的工作。除对各专区的农场积极帮助其提高技术外,县人民政府应该加强对农场的领导,应尽量从地方粮内挤出一点钱来帮助建设,使农场能发挥技术部门的作用。
(3)各级领导应重视培养各种作物的丰产旗帜,以便创造丰产经验带动群众参加丰产运动。根据许多丰产模范的经验,要想提高产量,必须把有关丰产的许多条件同时实施才有可能。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投资,因此,应该先集中一定的力量,从重点做起。如洪洞县王世杰就是因为具备了“有一张七吋步犁,每亩施二十斤肥田粉追肥,选种斯字棉良种”三个条件,十亩棉花均获丰产。因此除重视培养丰产旗帜外,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丰产运动,各地应抓住本地区的关键问题加以解决。如运城专区应突出地解决肥料和水利问题;特别是肥料,如能在二、三年内做到每亩土地年年施入一定的肥料,估计可提高产量百分之五十以上
(当然不是说不要其他条件)。又如兴县专区要获得丰产,重点应是改变坡地为梯田。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就是由于把百分之八十的坡地改成良田,才获得了丰产的。所以各县、村、互助组至每个农民都应有重点有组织地解决自己生产上最主要的问题,达到丰产。各级农场应该积极的从技术上帮助农民,特别是帮助丰产户、丰产互助组订出具体的丰产计划。
(4)组织村干部、劳动模范及农民进行实地观摩,抓紧竞赛的评比工作,是一九五一年领导生产的一条重要经验,明年还要继续推广,使之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丰产运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