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是为了纪念,还是为了别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31
第1版(要闻)
专栏:

是为了纪念,还是为了别的
本报评论员
本报去年11月29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吁请各地“兴建纪念建筑物要量力而行”。时过八九个月,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仍有重提的必要。
应该肯定的是,许多地方主动煞风降温,停建缓建了一批纪念工程。但是,也有的地方恰恰相反,温越升越高,风越刮越盛,有钱的建,没钱的也到处伸手,照建不误,钱要得“理直气壮”:革命先烈为人民打下江山,给他们兴建纪念设施,不怕建了不给,缺了不补,否则就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感情问题,乃至对党的态度问题。
这番“大道理”看似冠冕堂皇,很能吓住一些人,但细究起来却未必理直气壮。革命先辈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提着脑袋干革命”,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节衣缩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图的不是树碑立传、流芳百世,而是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对这些革命先烈,违背他们的初衷、遗愿和毕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花费巨款大搞纪念设施,说得重一点,这样做,是对他们的纪念还是背离?
这冠冕堂皇的理由既然站不住脚,为什么还这么硬气,非建不可?这只能使人想到,在这个说得出来的借口后面也许还有不可言传的隐衷。试想,中央有精神,省里有文件,他们不是不知道,然而竟能公然不听,这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这里面,是不是有借着为老革命家塑像建馆的名义,打着别的什么小算盘的情况呢?比如想发局部的小财?迁就某些封建意识?昭示自己的“政绩”?或者还有别的什么。有的贫困地区,三十几年一直吃国家的救济,居然为此也花上数十万上百万,说他们官僚主义,不了解当地群众最需要的是什么,无论如何也讲不通。有的地方,近年正式准建的纪念设施只有十几处,而建成和在建的却有近70处,并且还有一批要求上的。这其中的原委固然可能各各不同,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却都是以小害大,过多地强调局部利益而损害了整体利益。
我们并非一概反对兴建纪念设施,而是要对目前的人财物力、群众意愿、纪念点的总体布局以及建成后的使用效果统筹考虑,按照中央的规定,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从简从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那种一哄而上、互相攀比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