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希望在河西——访十三大代表李子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2
第3版(要闻)
专栏:

希望在河西
——访十三大代表李子奇
本报记者 凌志军
近几年,一向被认为异常贫瘠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竟出现了数万亩稳产的“吨粮田”。这个事实,使人们眼前一亮:在河西建设商品粮基地大有希望!党的十三大代表李子奇满有信心地对记者说:“河西的粮食,完全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对解决全省吃粮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长期吃调入粮的省的省委书记,李子奇谈起粮食分外沉缓:“30多年来,粮食生产一直是甘肃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全省2000多万人中,至今仍有近1/3的人处在贫困线上。”正因此,李子奇来北京参加十三大之前,在河西走廊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走访了上百农户。他说:“‘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构想正在变成现实。如果没有意外情况,3至5年内,甘肃将解决粮食问题。希望就在河西。”
“兴西济中”,是赵紫阳同志在1982年和1987年两次视察河西时提出并进一步肯定的甘肃农业发展的重大方针,意在充分利用河西走廊优越的自然条件,加快商品粮基地的建设,解决甘肃省内粮食逐步自给的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致富的步伐。5年开发建设,河西600多万亩粮田平均亩产提高68公斤。河西以占全省17.5%的人口和19%的耕地,提供了全省70%的商品粮、40%的油料、30%的肉类、48%的羊毛。河西的瓜果蔬菜已远销全国25个省、市、区,我国“西菜东运”的历史就开始于河西。
“但是,3至5年内使甘肃粮食自给,恐怕不容易吧?”记者不久之前访甘肃,对陇中、陇东、陇南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农村的贫穷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有些怀疑李子奇提出的目标是否过于乐观。
“是的,很难,但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李子奇说,“现在河西的高产田还很少,‘吨粮田’面积不到1%。600万亩粮田中,有1/3是亩产250公斤左右的中低产田,而这些土地的条件并不差。此外,我们还有300万亩近期可开垦的宜农荒地。不用说,河西的潜力相当大。”李子奇伸出手指算道,“假如200万亩中低产田的亩产提高到400公斤,那每年就增收3亿公斤粮食,大体是去年全省调入粮食的数量。”
“用什么办法来保证粮食稳步增产呢?”
“关键是投入。近5年,国家将河西列为农业区域性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专项投资3.8亿元。我们用这些钱新建、续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扩大保灌面积上百万亩。”说到这里,李子奇话锋一转:“河西这个地方几乎不下雨,完全靠祁连山的雪水灌溉。所以有‘有水是良田,无水是戈壁’之说。可是,现在河西的渠系利用率只有52%,近一半的水从地下漏走了。地下水的利用率也仅为17%。今后几年,如果我们搞一些投资小的配套工程,只要把灌区渠系利用率提高10%,再打一些井,即可实现年增产1亿多公斤粮食和大量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
“这听上去有点国家拿钱、农民种地的味道?”
“不完全是!”李子奇说,“国家支持我们搞了一些大中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没有这些钱,河西不会发展这么快,也不会有后劲。但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仍然是让农民放手增加投入。这5年是农民向土地投资投劳最多的时期。绿肥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化肥施用量增加1/3,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了一半。事实上,农民投资已远远超过国家的投资。”
不久前,记者在河西采访,听到不少农民抱怨“种粮不赚钱”,会不会影响农民热情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李子奇肯定地说。引起农民不满的症结是价格问题,关键是还没有真正把粮食当作商品。当然,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甘肃省目前正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减少农用生产资料的经营环节,制止涨价。二是计划从调入粮食的财政补贴中挖出一块,用以支持本省的粮农。这样,河西农民每多售一公斤商品粮,就可多得一角多钱。李子奇说:“这就使粮食中‘活’的一块真正活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