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薪虽尽而火犹传——告慰老友张秉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1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薪虽尽而火犹传
  ——告慰老友张秉贵
  董善元
张秉贵同志治丧办公室寄来一张讣告。我捧起放下,放下再捧起,反复多次,最后还是决定不去参加同老友告别的仪式。
不,我不忍心,也不情愿与老友告别。我始终觉得他没有死,特别是他在病危时让我转达的对徒弟的嘱咐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张秉贵身患晚期癌症住院以来,自知不久人世,所以对柜台关注更深,对徒弟的热望也更为殷切。我每往探视,总要谈到这一话题。老友是名副其实的“一团火”,在柜台边整整工作了半个世纪,有众多的亲传和私淑弟子,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了。徒弟们到医院来探望,总是以自己的成绩慰问师傅。有人捧来了荣获的五一劳动奖章,有人带来了出国访问得到的新信息。唐山市商业职工学习的劳模谷晓林,代表柜台上的“五朵金花”,不只一次来向师傅汇报……谈到这些,他都露出欣慰的笑容,而且总是表示青必定会胜于蓝。9月中旬,他病情危笃时,还惦记着在重庆百货大楼收下的十名徒弟。我问:有什么话要我转达吗?他强忍病痛,断断续续地说: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前进。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的最后遗言。我想,这遗言,不仅要转达给他在重庆的那十位徒弟,而且要转达给全国各地、柜台内外他的徒弟和同行们。但是,至今我还没来得及转达……
一个月后,我到武汉参加一次百货商店经理会议。当来自30个大中城市的人们得知我是《张秉贵柜台生涯五十年》一书的作者时,纷纷谈起当地学习“一团火”精神的情况,各地柜台边的后起之秀正在继续努力,动人事迹不断涌现。
由武汉乘江渝轮去重庆,溯江而上,行程四天四夜。船上服务员待客热情,使我备感亲切。一位女青年说:我们正在学习“一团火”精神,听说张秉贵师傅1983年坐过我们的船并且在船上为我们作过报告,我上船晚,没有赶上,但他的精神一直在教育着我们。夜晚,我伫立船头,波平船稳,江山如画,撩人思绪,不免又忆起张秉贵生前辛苦跋涉、不遗余力地到处播撒“火种”的往事,面对江轮上正在熊熊燃烧着的“一团火”,我想,可以告慰老友了。
10月底,我来到重庆百货大楼,在九楼下榻,有机会多次到柜台边观察,看到张秉贵在渝的耕耘已结出累累硕果,深感快慰。工会主席特地在下班之后请来张秉贵的十位徒弟小聚。他们深情地追忆师傅当年在这里传经、表演和收徒的情景。“我们没有去医院看望师傅,不过我们知道该怎么纪念他。”是的,他们有的已是全国商业劳模,获得五一奖章,有的是省、市服务明星、最佳售货员。他们不仅各自在柜台边作出奉献,而且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通过《柜台日记》的形式总结和交流。
张秉贵的遗嘱不待我来转达,徒弟们已默契于心了。他们懂得,张师傅并不是只会以老的传统方式服务,而是在不断地以新知识、新观念努力充实和提高着自己。这些青年人既虚心学习张秉贵的经验,又善于不断注入“时代的基因”。四年前同张秉贵签订师徒合同时年仅18岁的唐鸿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赵紫阳同志说在改革开放当中更需要“一团火”精神,我们要继续努力在深化改革中作出新成绩!
夜深了,送走张秉贵的徒弟们,我独自推开楼窗,展望灿若星汉的山城灯火,蓦然想到“薪虽尽而火犹传”的名句,内心禁不住一阵欣喜和激动。因为,堪以告慰老友的是:“一团火”的精神正在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传遍全国各地的柜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