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满负荷运转——记张兴让和他的工作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17
第1版(要闻)
专栏:

满负荷运转
——记张兴让和他的工作法
本报记者 杨振武
编者按:这是一篇着重写思想,又写业务的比较生动的通讯。文字虽较长一些,但有可读性,发人深省。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和他的“满负荷工作法”的实践说明:“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只有坚持和深化改革,只有靠好好实干,才能提高效益,才能换来好日子。在改革的大潮中,“大锅饭”再也不能吃了!
3年前,一场骤起的春潮把张兴让推上了改革的路。自此,他认定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就再也没有回头。
这位年已半百的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虽貌不惊人,却常常棋高一着,琢磨些改革的“新道道”。他曾最早在石家庄市打起“联合”的旗帜,因而被称为“张联合”。如今,他又在企业管理上总结出“满负荷工作法”,引起全国企业和经济理论界的关注。
“满负荷”,一个借用词。它是探索者的创造,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管理办法。
发现管理的“低谷”
1985年5月,要不是20天的东瀛之行,张兴让怎么也想不到,他领导的企业仍处在管理的“低谷”。
若是时间往前推,第一塑料厂的生产经营确有过不景气之时。1983年,全厂产量仅为生产能力的一半,拥有800人的企业,利润只有百十万元。自打1984年张兴让调任厂长,厂外搞“联合”,厂内请“老包”,生产经营日益红火,利润每年增长100万元。今非昔比,一塑厂已是同行业和石家庄市响呱呱的“明星企业”。
而眼下,张兴让面临的是“横向比较”。把自己的企业与日本相当规模的工厂放在一个天平上,差距是令人震惊的。
在日本,一个规模相当的塑料厂,二三线人员不到职工总数的10%,一塑厂却在40%以上;同样的四辊压延机,人家每班定员6人,班产量平均8吨,一塑厂每班要18人,班产量平均只有6吨;人家的设备无闲置,运转满负荷,一塑厂的设备运转率还不到50%;日本厂家的资金周转天数很少超过30天,而一塑厂1984年的资金周转天数高达123天。至于人均效率和人均效益,更是相距“十万八千里”。
强烈的对比,使张兴让脸上发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跃出管理的低谷!”
“我琢磨,我们的企业有6大通病: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产品粗糙,纪律松弛,工作不负责任。其中尤以管理混乱、纪律松弛为关键。这是我们企业管理上的低谷。”张兴让回到厂里,对比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开始探求跃出低谷的“良策”。
张兴让在留心观察中发现,一些车间上班松松垮垮,干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跑到外边逛商店的。他为人造革车间算了一笔帐:全车间38人,平均每人每班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两个半小时,生产人造革41平方米,创利税11.4元。如果每个人都能干满点,每班产量就能增加到123平方米,可创利税34.2元。一个多么大的漏洞!
这笔帐在全厂引起了强烈反响,上上下下的七嘴八舌,干部群众的献计献策,使得张兴让脑海里酝酿已久的“满负荷工作法”,渐渐有了轮廓。
最主要的是“人尽其力”
“什么是满负荷工作法?说白了,就是让每个职工、每台设备、每一分钱、每一两料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尽其力。”张兴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解释新出台的管理办法。
“满负荷工作法”的总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人均效率和人均效益。具体说来,它的内容主要有9项:
第一,质量指标满负荷。以产品的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品级率为考核内容。第一步达到国内最高水平,第二步采用国际标准。
第二,经营工作满负荷。以生产能力核定产品销售指标和原辅材料供应指标,达到产、供、销高度协调。
第三,设备运转满负荷。除了正常维修所占用的时间外,所有设备的平均开车率必须达到90%以上,并以此来确定生产能力或产量。
第四,物资使用满负荷。主要是原辅材料、工房和场地,都要达到充分利用。
第五,资金周转满负荷。主要指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要减少,尽量加快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第六,能源利用满负荷。主要是考核万元产值耗电、耗煤和耗水量,在同行业中要处于领先地位。
第七,费用降低满负荷。单位产品产量或产值中,可变费用含量要逐年递减3%—5%。
第八,人员工作量满负荷。定员定额,按照人尽其力的原则,把每个职工的工作量安
排饱满。
第九,8小时工作满负荷。实行岗位工作系列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使人人都能紧紧张张地去工作,有效劳动时间要达到7小时以上。
“所谓满负荷,不是要大家去拚体力,拚设备,也不是要加班加点,而是限于在8小
时内的工作满负荷。”张兴让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宣讲“新法”,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打
消了一些人的疑虑。
全厂根据“满负荷工作法”9项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涉及的范围,很快把任务和指标分
解落实到每个车间、部门、班组和每个人。接着,又层层建立了经济责任制。
张兴让清楚地知道,推行“满负荷工作法”是和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连的,不
能一蹴而就。懒散惯了的人,弦一下子绷紧了,就可能出毛病。他把推行工作分为基础、
体力和智力3个阶段,分阶段加大负荷量,使职工的承受力逐步提高。用张兴让的话说,就
是:“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如同拧螺丝,要一扣一扣紧上去才行。”
为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发展,避免“张书记挖,李书记填”的弊端,今年8月,一塑厂
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满负荷工作法”作为“企业宪法”。明确规定,任何
一任厂长,都必须受此“宪法”的约束,不能各行其是。
关键在领导的决心
生活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说起打破“大锅饭”,几乎人人赞成。但要是一动真的,保准会有人跳起来:“不能先拿我开刀!”可是,如果谁的利益也不触动,“大锅饭”又怎么能打破?
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张兴让在厂里动的第一刀,就是调整人员结构。数量颇大的二三线人员,显然不符合“满负荷”的要求。对这一决策,全厂上下一片叫好声。
然而,当调整的名单一公布,埋怨声立刻就压过了叫好声。哪个人没仨亲俩好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呀!于是,说情的,哭哭啼啼的,骂骂咧咧的,还有扬言动武的,一齐对准张兴让。
张兴让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到过朝鲜战场,即使当年被错划“右派”,也没低过头。中层干部会上,他高门大嗓:“对厂长工作有意见,发牢骚可以,但不能骂大街。谁要是敢当面骂我,我就敢扇他的耳光子。扇你的是张兴让,不是厂长!”医务室一位“后台”很硬的职工扬言:“看我怎么出来,还怎么回去。”张兴让眼珠子一瞪:“没门!”
“说实在的,这辈子我还是头次发这么大火。真要让我打人,还不知怎么动手呢?但当时不这样硬气不行。”事后,张兴让给人们说出了心里话。当然,他的硬气也不光是在嘴上。第一批精简名单,就有他在仓库当保管员的侄女。
3次调整,有66人被充实到了生产第一线,二三线人员的比例,从1985年的40%减到了30%。张兴让反反复复给大家讲:“一塑离了谁也受损失,离了谁也能干。在这里干,就要服从安排,满负荷工作。要是有哪位觉得办不到,可以自谋出路。”结果,谁也没走。
如果说人员结构的调整只引起了局部震动,那么,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就涉及了每个人的利益。
今年1月,张兴让根据“满负荷工作法”的实施情况,又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一酬多挂”,即打破工资、奖金界限,把职工报酬与产量、质量、成本、物耗挂钩。这样,上班时间不再是衡量工资的唯一标准,而效率高低成为计算劳动报酬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用全厂职工20%的基本工资和奖金设置的“满负荷奖”,更是触到了一部分人的最敏感的神经。
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有些工人对立情绪很大,是不是缓一缓再说?”一些中层干部发出请求。
“让人家说你是靠扣工人20%的工资出风头,何苦呢?”在家里,又是一阵抱怨声。
“老家伙,简直不顾工人的死活!”在路上,也不时传来一两句叫骂声。
尽管一时间“电闪雷鸣”,也没能动摇张兴让实行“一酬多挂”的决心。因为他事先征求过意见,知道“翻不了船”。他认定,只有走这一步,“满负荷工作法”才算落到了实处。
时过一年,当工人们拍着鼓绷绷的腰包相互炫耀时,张兴让才发出长长的感叹:“难呐!要不是当初硬着头皮干,说不定一切全完了。”
“要吃馒头自己蒸”
“满负荷工作法”的实行,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大锅饭”再也吃不成了,只有靠实干,才能换来好日子。张兴让更是说得风趣:“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
推行“满负荷工作法”之初,曾有许多人神经紧张,担心自己会变成“机器人”,吃不消。离型纸车间有个平时郎当惯了的青年人,一听要实行满负荷,竟被吓跑了,7天后才被人找回厂。两年过去,这位青工不但没有被累垮,反倒成了满负荷工作的“主力队员”。如今,他一个人干着过去两三个人的活,收入在厂里是高的。他说:“现在就是撵我也撵不走了。”
过去,哪个车间开工不足,哪里活儿轻闲,准是人们争着去的地方。也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谁不想图个清闲自在?一实行“满负荷奖”,这种状况马上改变了。四辊车间因为没有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有几个月只开了80%的工资。于是,人们纷纷找厂长,要求调到能够出满勤、干满点的地方去。他们的理由是:“我们图不起清闲,只想多干活。”
“满负荷工作法”把人们多年养成的惰性一扫而光,厂里出现了一件又一件新鲜事:
——“一个车间变两个车间”。今年4月,增塑剂车间新上一条生产线,原计划要增加35人。因为报酬定死了,车间主任焦造来和工人们一商量,都主张“多干活,多收入”。结果,原班人马合理分工,重新布局,没增一个人,就开起了两条生产线。
——“两班变三班”。印花车间接受一批新任务,时间要求很紧。车间主任任保珍急得团团转,四处求援。厂里答应给他们添5个人,但工资总额不增,工人们不同意增人,主动把两班分为三班,“歇人不歇机”,按时完成了任务。
——“一人兼多职”。科室干部每人兼职都在三个以上。办公室主任兼顾打字和开车,既是档案资料员,又是接待员,一个人做了过去5个人的工作。
较高的奋斗目标,迫使人们打破常规,想出各种办法去完成任务。财务部门原来只是管死钱,记死帐,能“抠”就行。一要求资金周转满负荷,逼着他们算大帐,算活帐,充分挖掘资金的潜力。他们采取开办“内部银行”的办法,对内搞集资入股,定额资金管理和财务审计,对外实行“期票贴现”。今年,全厂的资金周转天数降到了60天左右。
“满负荷工作法”不仅培养了职工“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而且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大显身手创造了条件。青年技术员王中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车间工作,总觉得自己有劲使不上,牢骚满腹。一实行“满负荷工作法”,车间各项指标把他也“卡”进去了。他发愤钻研,搞出一项填补河北省空白的新产品。论功行赏,他的收入一下子比别人高出许多,怨气也没有了。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满负荷工作法”就为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带来了巨变。今年,全厂劳动效率可达6万元,人均效益实现7500元,都比1984年提高一倍多,人均收入提高40%。同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在变,全厂上下形成了拚搏向上的强大合力。
不可少的“保证对策”
“满负荷工作法”作为企业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实行起来不无难度。张兴让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有一套相应的“保证对策”。
对策之一:“生活上减负荷”。
张兴让了解到,如今的工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诸如小孩入托上学、买煤买粮之类的事,要分散人们很多精力。有时人在岗位,脑子考虑的却是“下班买什么菜,做什么饭,孩子怎么办?”心不在焉,又怎能有高效率?
近两年,张兴让下决心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厂里新建一栋综合服务楼、两栋家属宿舍楼;整修了托儿所;帮助职工购买了液化气炉灶;为使居住在厂外的职工上班不再顶风冒雪,还专门开了一趟班车。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企业满负荷运转的内在动力。
对策之二:经营与服务分离。
张兴让认为,现在的“企业办社会”弊端甚多。企业的服务部门,实质上是孕育在企业母体内的一个怪胎。这个怪胎吃得多,喝得多,浪费多,既分散经营者的精力,又影响企业生产的“满负荷”,是企业的一个沉重包袱。今年6月,张兴让果断地决定,把与塑料生产根本无关的服务性工作逐步分离出去,另起炉灶,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目前,已有托儿所、澡堂、职工食堂等服务部门与企业分离,成立了服务分厂。
经营与服务分离后,各人有各人的考核标准,既端掉了服务部门的“大锅饭”,也甩掉了企业身上的包袱。从而,双双都能轻装上阵,共同实现满负荷运转。
对策之三:“不管办”和“特别工种”。
科室人员的大量精简,必然要同上级部门的某些要求发生矛盾。张兴让抽调5名干部,专门成立“综合服务办公室”,简称“不管办”。凡是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工作,一律由“不管办”管。数一数,大到绿化,小到灭鼠,一共有16项工作。干脆,“不管办”就写了16块牌子,哪方面的检查团来厂,就挂哪方面的牌子。张兴让说:“不行,再准备几个白牌子,上面让设什么机构,就赶紧写上一个。”
为了应付各种复杂头疼的事情,张兴让在厂里还专设了几个“特别工种”。“扯皮工”,是2名能言善辩的科室干部,一有难缠的“扯皮任务”,就派他们去“出征”。每位小车司机都印有办事员的名片,专门充当“跑腿工”。四面八方都要文字材料,没办法,张兴让只好让一名厂长助理当“文字材料工”,专门应付写材料的任务。据说,就这样,还累得够呛。
办法都是逼出来的。张兴让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厂之长,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知道照上边说的去办,说什么也是搞不好的。”
三条“对策”,三柄利斧。它排障斩关,为“满负荷工作法”的实行起了保证作用。
“同志,你每天1/3的时间用于工作,但在8小时之内,究竟工作了多少钟点?
“你8小时都在忙碌,但是否都能生产出高质低耗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
“在工作中,你,还有你的同事们,是否通过自身的高速高效运转,而使你们的企业达到了满负荷运转?”
张兴让的这一连串发问,切中时弊,又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作出满意地回答。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