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纷繁复杂的画面——析世界非石油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8
第7版(国际)
专栏:

  纷繁复杂的画面
——析世界非石油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趋势
蒋千红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部分原料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原料价格上涨为发展中国家原料生产国提供了有利的贸易条件,但决定因素仍是其国内经济政策的得当与生产、贸易结构的适时调整。1988年世界原料市场形势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1987年,长期偏低并呈下跌趋势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回升,部分原料金属价格持续上涨。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编制的以美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1986年12月至1987年11月间,原料类商品价格上升了41%。在原料类商品中,又以铜、羊毛、镍、黄麻、铝、纸浆和蓖麻油等价格上涨最快,涨幅为38%—89%不等。如果考虑到仅仅在一年以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报表还在显示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已跌落到1976年初以来的最低点的话,那么,1987年的变化是惊人的。进入1988年以来,锡、铝钒土、钴、硒、锆石沙等有色金属原料均呈现上升趋势,据预测,1988年各种金属的平均价格仍将高于1987年。
过去一年除石油之外的初级产品价格回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元汇率下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估计,上涨价格中有15%左右是由美元的贬值造成的。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表明,由于美元贬值,世界市场上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从而远远抵消了股市动荡给原料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周期性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目前的价格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1984—1986年初级产品供过于求导致价格猛跌、生产萎缩和库存减少所做的市场调整,也是原料生产国采取限产保价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在供求关系领域,还发生了一些有利于价格回升的新变化。随着日本经济逐步转向刺激内需,日本国内兴起了住宅建设热,对钢铁、黄铜、镍的需求持续增加,弥补了船舶和工业制成品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对钢铁需求的下降。欧洲共同体自1987年下半年以来,汽车业和电子机械业对钢铁的需求也在回升。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贵金属和战略原料日益成为保值和投机的对象。
世界原料市场价格的涨落素有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之称。然而,当前原料市场的价格上涨却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际贸易增长幅度渐趋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方面,它反映着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痼疾仍在发作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经济中一些新的活力在出现和生长。一般地说,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于原料生产国是有利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原料生产国来说,要保持经济增长,决定的因素还是其国内经济政策得当和生产、贸易结构的适时调整。举例来说,1987年,国际市场上铜的价格上升了13.7%,但由于非洲主要产铜国经营管理不善,投资有限和罢工,整个非洲地区出口反而下降了3%。
原料价格同需求之间有着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原料价格在上涨,通常表明经济情况并不太坏。然而,它也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根据最近的世界市场调查,按价值计算目前增长最快的产品种类有服装、汽车、机械、家庭用具、纺织品以及办公室和电传通信用具等。在这些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要素往往占有相当高的比重。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提供的统计图表表明,1986年1月到1987年12月间,镍、铜、钢材三种原料的价格同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1988年原料市场的形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原料消费国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据认为,西方工业国在股市暴跌后所采取的放松银根政策将导致原料继续提价,但美国削减财政、贸易赤字以及西方工业国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抬头,也可能会在今后影响刚刚反弹的初级产品价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幅纷繁复杂的画面,原料市场价格变化不过是它的一个缩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