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漫话春节晚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3
第8版(副刊)
专栏:

  漫话春节晚会
日尧
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万众瞩目。如今,春节又将临近。“今年的春节晚会怎么样”,自然成了社会上议论的话题。
我们暂且不谈今年晚会将以什么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更不用说晚会播出以后能不能皆大欢喜,仅就诸多的社会因素和人们的心理因素而言,我想已足够令人担忧的。
近年来,我国电视观众数量猛增,现在电视机的数量多达1.12亿台以上。不难想象,除夕之夜的春节晚会会有多少观众。几亿人同时收看一台晚会节目,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传统习惯是除夕不“串门”,一般是各自呆在家中守岁。电视进入亿万家庭以后,人们过节的习惯起了变化,看电视已成为主要内容,春节联欢晚会大概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晚会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确实增添了节日的欢乐,调剂了人们的文化需求。然而,随之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对这台晚会的要求逐年提高,本应以娱乐性为主的节目演出无形中被拔高到不适当的位置。
电视日益普及,观众见多识广,欣赏水平愈来愈高,胃口越来越大,使晚会创作水平很难跟上。这种差距容易造成心理的倾斜。于是,像《十五的月亮》、《冬天里的一把火》一类的歌曲就能因晚会的演出而一夜之间在全国流传;而1985年想创新但又不成功的春节晚会则能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举国的怨声载道。试想,为办这台晚会,主办者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春节晚会眼下的地位已经决定了它必须尽可能地适应各行各业数以亿计观众的各种新的需求,男女老幼,党政工农兵学商,缺一不可,不然就要挨骂。因此不得不绞尽脑汁,力求从内容到形式年年出新,避免雷同。照这样一年一变,最后很难说不会走进死胡同,以致无新可创,又走了回来。
目前我国文艺节目的创作水平尚不尽如人意。去年声势浩大的中国艺术节尽管组织耗工甚巨,节目出新尚且不易;一个春节晚会要一下子拿出一台全新的节目,还要让绝大多数观众满意,实在不敢指望过高。去年和今年的晚会总导演虽然都是邓在军,但去年的节目中,小品《产房门前》、相声《五官争功》和《虎口遐想》、歌曲《血染的风采》等都是社会上比较成熟的作品,稍加修改和处理在晚会上即成气候。可今年的晚会据说几乎没有“拿来”就能用的节目,只得组织创作。艺术不能靠突击,没有经过锤炼的节目很难一炮打响。刚创作的节目搬上屏幕效果会如何?恐怕谁的心里也没底。
今年的春节晚会面临严峻的考验。不过,假如设想一下,如果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有所改变,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再是几亿双眼睛“盯”着一台晚会;如果全国的文化设施能不断增加并在除夕之夜也开放;如果各地电视台都能播放一大批自办的独具特色的精采节目,像电影、电视剧、歌舞等;那么,春节晚会是不是可以免去种种不必要的苦恼呢?而且,除夕的节目也不一定非采用联欢晚会的方式不可。
作为电视台来说,当然不能因为有这许多客观原因就心安理得地不求质量。探索、创新,以优秀的文化节目吸引观众,是电视台的责任。除夕的节目,不论是否采用联欢晚会的形式,都应力求观众满意,得到美的享受。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不怎么合理的习惯、不那么合适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春节晚会的背后暴露出来的文化娱乐的落后状态,是否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呢?该改的恐怕还是要改一改,不要一种欣赏方式一形成,便成了习惯,甚至十几年“一贯制”。
(附图片)
壮族歌手韦唯和台湾“山地歌王”万沙浪在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上
李彤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