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传统与现代——评《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1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传统与现代
——评《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
陈平原
在国外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中,捷克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1906—1980)的知名度很高。十年前,《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的译介,几乎震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十年后的今天,《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的出版,很可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说不定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契机。我指的主要不是他对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的精采论述,而是他所使用的理论框架——抒情诗与史诗的交汇构成文学发展的动力,以及研究的特殊视角——五四新文学和中国古典传统之间的历史联系。
五四作家有过十分激烈的反传统言论,以至不少学人认为,在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真的存在着一个名副其实的“断层”。普实克则声称,五四文学抛弃了很多传统文学形式引人注目的特征,但在“内在倾向”上跟古典文学仍有密切联系。这一“内在倾向”也就是他再三论证的中国文人文学的“主观色彩”和“抒情特性”。“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性主义”,这既是文集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普实克的一个中心论题。形成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整体特征的,除了个性主义等政治思潮外,当代欧洲文学(而不是19世纪欧洲文学)和传统中国文学共有的“抒情主义浪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从比较表面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的演变论证传统与现代的区别,而是从比较深层的审美趣味和形式感来把握传统和现代的联系,实在棋高一着。至于某些语言障碍造成的误解,以及过分热心产生的“拔高”中国文化的倾向,并没有明显妨碍或损害普实克文章的理论活力。
这跟普实克本人的理论修养和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自30年代治汉学以来,普实克在话本和通俗小说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仅我知道的就有《话本的起源和作者》、《中国的历史和文学》等著作。日后这些著作译成中文,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论其学术成就,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论构想。比如他关于“抒情诗”和“史诗”的交汇综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构想,实际上也贯穿于他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如《中国中世纪故事中写实和抒情的因素》)。也只有像他这样“对传统和现代的中国文化都能应付自如”的博学之士,才能在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准确地把握大转折时代“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关系。
大概是受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的影响——这从他文中不只一次引用施克洛夫斯基和穆卡罗夫斯基的理论可以看出,普实克对艺术形式的发展有惊人的敏感。他强调:“在新文学中,艺术形式问题、艺术方法问题并不是不重要,也许比在旧的文学中更重要。”鲁迅等“先锋派作家”的艺术创新,其动机在于“以新的形式准确表达革命时代的激情”;表明了艺术家对他所描述的现实加以重新评价的努力。因此,对作家的研究,必须落实到作品的艺术形式。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人的历史成绩,主要不在于表达了深邃的思想,而在于创造了能更恰当地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感情思绪的新的艺术形式。这也许是普实克对中国小说叙事者的作用、情节功能、文体特征以及审美趣味的演变等很感兴趣,而对作品的主题、题材则较少涉及的主要原因。
美国学者李欧梵在给普实克编这本论文集时,定了个画龙点睛的书名:“抒情诗与史诗”。普实克把中国古典文学分成高雅精致、注重抒情的文人文学和粗俗清新、长于叙事的民间文学两大传统,强调明清以来这两大传统交汇融合的趋向。“根本的问题是,适应于文人文学的那种对世界所持的主观的、往往是抒情的、有时又是理性的态度,应当和传统史诗文学中那种更适合表现现实生活各个侧面的灵活生动、适应性强的形式结合。这是新文学产生的必要前提。”(《中国文学中的现实和艺术》,译文有改动)郁达夫、郭沫若之倾向于抒情诗传统与茅盾、老舍之倾向于史诗传统,都是在吴敬梓、曹雪芹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只不过由于艺术个性不同,各自有所侧重罢了。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之得以顺利展开,很大原因是由于它继续了中国古典小说家综合文人文学、民间文学两大传统的努力。
这个发人深思的理论构想,也有成为“陷阱”的危险——由此推出五四新文学只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必然产物这一显然不正确的结论。实际上普实克一开始确实有这么一种偏向。文集中写作时间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性主义》(1957),在追溯新文学跟传统文学关系时,就强调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始于明代,即使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也能达到其目的,而现代文学“实际上还是中国文学中长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种种倾向的最高表现”。1964年以后写作的那几篇主要论文明显修正这一说法:“如果没有外界的冲击力,在单一的文化条件下,文学的自然进化不能产生全新的结构”。而没有全新的结构,个别因素的变革不可能促成五四新文学的诞生。西方文学的刺激与启迪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关键,但“对某些传统规范的压抑并不意味着消灭它们,而只是暂时地废止它们”。也就是说,传统的影响,暂时从前景转为后景。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传统的影响又从后景转为前景(如抗战时期)。但那时西方文学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而是暂时由前景转为后景。普实克描绘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动态的结构,无疑相当精采。只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有个如何转化的程序问题。缺了这一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未免简单化了些。普实克似乎主要考虑现代文学中传统的影响,而较少注意传统是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而进入现代文学结构中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不过,这毕竟为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契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