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上——评电视连续剧《雪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上
——评电视连续剧《雪城》
何志云 郑万隆
一场暴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又呼啸而去。茫茫天际的雪野上,有一顶棉帽在随风滚动着。旋即,主题歌《在那边……》激昂而悲怆地响起。由黑龙江电视台录制的电视连续剧《雪城》以这样的片头,含蓄形象而又意蕴丰富地划开了一代知青的昨天与明天,把一个严峻艰难的今天,推到每一个知青的面前。
这几十万知青抱着理想主义的激情,投身于边疆、农村的“战天斗地”生涯,已成为往昔。连同这生涯一起结束的,还有永不复返的青春、梦想、爱情以及选择人生的机会。他们站在城市的门槛上,眼前一片陌生与迷蒙。他们发现,原来他们梦寐以求的人生转机,却不过是一个新的困境的开始。他们久违了的城市,并没有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伸开双臂热情地迎接他们。相反,在城市冷冷打量着他们的眼光里,他们倒是感觉到了几分狐疑,几分敌意。
《雪城》以大量镜头交替描写了返城知青所陷入的新的人生困境:曾经蜚声北大荒的“金嗓子”刘大文,而今成了夜半倒卖香烟的投机小贩;当年的兵团教导员姚玉慧,如今也不得不龟缩家里吃闲饭;当徐淑芳终于度过了难以忍受的艰辛,不料在新婚之日却蒙受了旧日情人的羞辱,被迫割腕自尽;而她的旧日情人王志松,一边强忍着内心的痛苦熬煎,一边挣扎在生存线上……
在《雪城》里,几乎没有一个返城知青能够逃避这种新的人生困境。《雪城》异常真实地描绘这一点,并不是为了耸人听闻。恰恰相反,返城知青所面临的这种人生困境,正是他们人生命运中一个更为重要的新阶段的开始。也就是说,从他们跨进城市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站到了历史与未来的一个交叉点上。严格说来,他们在今天面临着一个重要关头,既检验着他们的往昔,又决定着他们的明天。
面对这样的关头,一代返城知青在思想上和情感上陷入某种迷惘感和失落感,是不难理解的。他们看待城市,由于隔着漫长的知青生涯,而显得陌生和难以交融。留在身后的知青生涯,因为已经过去了的时间的沉淀,苦难和怨恨沉到了记忆的湖底,泛现出来的常常是温馨;横陈在前的,则是生存的困窘和养家糊口的基本目标,以及当他们投身于这些之际,心理上所承担着的重负。
这种迷惘感和失落感,实际上是时代在人生命运发生重大转变之时的心灵映象,因此,当《雪城》交织出现着现实镜头与回忆镜头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对生活时空的艺术拓展,更是一种心态的历程。这种心态历程及其展现,当然凝聚着一代知青不容漠视的身影与心灵。当姚玉慧在一把来自北大荒的蒲棒中,来挖掘她那初恋的记忆的时候,当刘大文在为妻小挣吃挣穿奔波留连之际,来回味他那诞生在北大荒的爱情与幸福的时候,当王志松面对离他而去的情人,来寻找那支遗失在北大荒马厩里的歌声的时候,一代知青已经体现出了他们那种与他人迥然有别的性格与素质。一方面,这种在追寻的梦中体现出来的性格与素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他们与城市之间的隔绝感,增强了他们充溢着迷惘感与失落感的孤独意识;另一方面,也正由于这样的性格和素质,他们在城市的人流中,凭着“你也是知青”这一句话,迅速地寻找到了朋友,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共同的命运使他们成为一个烙印鲜明、颇具凝聚力的社会群体。《雪城》在以现实镜头与回忆镜头交替呈现的同时,采用“散点透视”的结构方式,通过几个经历各异的知青形象的命运,所概括和凝聚的,是一个丰富浑然的整体。
因此,在我们看来,《雪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上,勾勒出了一代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灵历程的知青整体形象。既然是知青的整体形象,那么,他们的命运归根结底将由他们共同创造。
这一代知青在往昔中所失去的一切,我们不必一一细数了。但他们在失去之中所保留的、所得到的东西,分明更值得我们重视。正是他们所保留所得到的这些东西,现在成了他们在人生命运的转折关头应对新的困境的重要基点,而这一点,便顺乎自然地成为《雪城》的主旋律,在总体上显得那么昂扬积极。《雪城》着力表现这一代知青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不管时代与生活如何剥夺了他们把握命运的权利,他们始终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绝不逃避人生,无论它是多么险峻,他们始终以自己的双脚,牢牢站立着,用自己的双手,开辟着人生的里程。
《雪城》以大量的镜头,在描绘一代知青坚韧的人生道路的同时,揭示和描述了他们那纯洁美好的灵魂。且不说王志松与伙伴们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也不说徐淑芳在煤场所得到的关照与援助,就是王志松、徐淑芳和郭立强之间的爱情纠葛,我们也能从他们各自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坚贞,从他们在解决这场纠葛时所主动作出的选择和牺牲中,一窥他们水晶般的心灵。这代知青之间的那种理解与同情、扶持与帮助、宽容与体察,支撑着他们度过艰窘的人生,也为《雪城》那昂扬积极的主旋律笼罩上一层充满善良与温暖的色调。
正是在这里,一代知青在告别往昔返回城市之际,在向我们诉说着失落与艰窘的同时,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他们的无愧与无悔,收获与成熟。
《雪城》并没有把这些知青的结局,以一种完满的“理想”状态呈献给我们。但是,看到了这代知青的灵魂与精神,我们对他们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怀疑甚或不信任么?
作为《今夜有暴风雪》的姐妹篇,原作者梁晓声的《雪城》,表现了他对一代知青命运的思考。电视连续剧《雪城》对小说的改编与再创造,在总体上是遵循原著并深得原著要旨的,在许多地方确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加强。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暴风雪”以及十年后的“大返城”,作为一段历史,也许不久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但是,《雪城》并不着眼于对这段历史去作什么样的分析和评价,而是把艺术的聚光点始终打在知青的人生命运上,就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印记,让后来者看到了,去感受之,深思之,这更值得肯定与提倡。
倘要说及不足,我们以为,《雪城》的前三、四集因为忙于交待人物和节奏上稍嫌沉滞拖沓;与描写知青的过去相比,在描写城市多种层次各种色调的人物方面,如领导干部和一些市民,多少显得有些造作和表面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