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经济学家说物价——与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的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1
第3版(要闻)
专栏:

  经济学家说物价
  ——与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的对话
  本报记者 刘学渊
厉以宁,1930年生,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3月30日上午,在湖南省代表团驻地,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物价问题是当前群众议论的热点,作为经济学家,你有何评价?
厉以宁:物价上涨幅度偏大,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以企业深化改革为中心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物价的基本稳定。拿承包制来说,如果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生产成本上升,对承包经营是不利的,这会影响企业改革深化;而群众的生活负担加重,也会挫伤他们的改革热情。
记者: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是造成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喊了几年,为什么老是解决不了呢?
厉以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是最近几年才形成的,而是30多年产业结构不协调,基础设施薄弱,原材料供应短缺,主要农产品生产后劲不足所造成的。基建规模之所以增加,有些正是想解决这些问题。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带有补偿、还账的性质。所以,要想在短期内完全消除这两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只能使它逐步缓和。基建规模中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分轻重缓急,不该上的上了,可以缓上的提前了。要压缩,应当主要压缩这些。消费基金增长过快,主要又和不合理的工资、奖金攀比联系在一起。如果消费基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就不会形成问题。总的说来,物价上涨既是需求过大,又是供应不足引起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采取紧缩需求的办法,必须象李鹏代总理讲的,从增加供给和抑制需求两方面入手。
记者:“一放就活,一活就多,一多就廉”,这个说法为什么在有的地方灵,而在有的地方却不灵,甚至出现放开后价格猛涨的情况呢?
厉以宁:这要区分完全的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通过市场调节确实可以使供求趋于平衡,当然也需要时间,比如说,农业有个生产周期,工业有个生产能力的形成过程。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主要受到垄断因素的限制,信息不完备的限制,还要受到资源供给有限的限制。所以,价格放开后,并不一定能使任何产品的产量都迅速增加。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上升容易下降难,也就是说价格具有刚性。因此,过分迷信市场,容易使政策制定发生偏差。
记者:你是否主张现在采取坚决措施冻结物价?
厉以宁:不主张。我并不赞成现在物价上涨,而希望物价上涨率尽可能放慢。物价基本稳定的概念,大致上是指每年上升2%—4%左右。这是比较现实的。只要居民的实际收入的增长不低于这个数字就行。要使物价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而且你怎样才能使它绝对稳定呢?无非是搬出冻结、配给那一套。到那时,表面上看物价不变,但生产者不愿再提供商品,于是会出现商品短缺的局面。一旦商品短缺,就会出现黑市。当人们对市场供应失去信心的时候,就有可能提取存款抢购商品,整个改革就要受到冲击。
记者:那你主张怎样才能使物价上涨率降低,达到你所说的物价基本稳定呢?
厉以宁:我认为,除了压缩那些可缓办的、不必要的基建,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以外,关键在于增加生产,疏通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以及把一部分消费基金导向生产领域。这比简单紧缩要有效得多。因此,还是应该抓好企业承包,因为承包可以增加产量。对农业问题,我们还要做更长远的考虑。要实行土地的有偿转让使用,发展集约化的规模经营,建立社会主义的家庭农场,扩大粮食和副食品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供求矛盾。相对于家庭联产承包制而言,我把土地的有偿转让使用和建立规模经营称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记者:现在有一种现象,“养猪的不如杀猪的,喂鸡的不如卖蛋的”,这该如何解释?
厉以宁:现在商业工作跟不上,中间环节太多,农民没有供销合作这方面的组织。他们在价格上得到一些好处,但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家庭联产承包制,只注意到了农业生产阶段,而产前和产后两个阶段没有注意到。我认为,在下一步改革中,要突破联产承包制,实行规模经营和建立社会主义家庭农场。这包含着在产前和产后两个阶段在内,由家庭农场主自愿以集资方式组织各种供、运、销的合作,或者叫经济联合体。价格方面的好处让农业生产者真正得到了,更有利于促进生产。
记者:能谈谈你对副食品补贴的看法吗?
厉以宁:我认为“明补”比“暗补”好。虽然“明补”也不理想,但至少在目前还是一种可行的措施。“明补”之所以还不理想,是因为它没有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即对农业的支持。即使在发达国家,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按照我的设想,将来“明补”也应当取消。我再强调一下,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支持不可缺少。
记者:你对1988年物价形势有何估计?
厉以宁:只要我们在承包方面取得进展,企业收益增加,同时对于基建规模和消费基金进行适当的和合理的抑制,对物价也加强管理,是可以把物价上涨率降低的。如果今年物价上涨率下降为5%,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经济学家应当实事求是。再经过一年努力,降到3%—4%左右就很不错了。最好是“有增长而无膨胀”,但这要通过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
记者:好,希望明年人代会上能听到物价上涨幅度降低的好消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