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在“水荒”的阴影下——华北农业用水形势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在“水荒”的阴影下
——华北农业用水形势述评
本报记者 陈健
情势日见紧迫的“水荒”
近三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波动,相关因素颇多。在华北地区,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水资源日见紧缺。
去年,河北因天旱小麦减产10亿公斤左右,山西粮食总产则比高产的1984年下降了15亿公斤上下。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等省区,近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水资源紧缺的威胁。水资源南多北少,夏多冬少的时空分布,早已是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和不均衡的一个自然和历史性因素。
在河北省,昔称“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如今已涸成荒滩;据气象部门反映,该省自1965年进入旱期以来,已连续干旱23年;由于人口激增,水源锐减,照可比的人均占水量已居全国末位,而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却已高达87%,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淡水入海量已从过去的50—60亿立方米减至可怜的2—6亿立方米;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省已形成30多处地下水“漏斗”;每年全省受旱面积都在2000—3000万亩之间,去年竟超过3500万亩;数百万人饮水困难,年缺水量已达100亿立方米之巨……该省省委研究室关于水情的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河北缺水已成定局。目前,全省已深深陷入了水资源危机的困境,而且危机还在日益加剧”。
山西省的情况与此类似。去年,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调查研究之后大声疾呼:“山西省水资源的供求矛盾,目前已极端尖锐,必须提到国家计划的议事日程。”山西省近年的冬小麦生产,一直没有摆脱干旱缺水的威胁,1986和1987年的雨量均低于常年平均降水量。最要命的是旱情常常出现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该省小麦产区在1986年9—11月降水量仅25—160毫米,人们不管怎样努力,来年小麦依然减产。再也不能盲目追求水浇地了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是“无价”的。就是在水源稀缺的地区也是如此。由于水的无价或低价,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却摆上了众多的高耗水生产基地:工业上是能源、冶金和重化工,农业上则是高产作物的水浇地。结果是稀缺资源更加稀缺。有的经济界人士尖锐地指出:当前华北地区的水价根本不足以抑制、克服浪费。因此,在华北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和高耗水的工业品价格中,必须打入足够的水资源成本。
在华北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上,也有个摆正水的位置的问题。看来,以多搞水浇地换取粮食高产的传统路子必须变了。
大规模地追求和扩展水浇地,与华北脆弱的水资源基础是相悖的。现在华北地区用水总量的80%属于农业用水,浪费极大的大水漫灌式浇地仍是主要用水方法。据有关专家研究,现在北方1.7亿亩左右的井灌农田,每灌一次需耗水102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工业用水量的40%。过去水浇地的大发展,一个关键是用水成本太低。
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叫了很久,难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开,根本问题并不仅在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成熟、还在于低水价仍在鼓励水浇地。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打井和浇灌成本也在直线上升,再加上水源稀缺促使水价上涨,扩展水浇地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几年华北地区水浇地面积的下降就不能说是反常的。
向旱作要水
在“水荒”的阴影下,农业就没有出路了吗?否。
水源奇缺的山西省壶关县近年全力推广以“建设基本农田;秋耕壮垡;三墒整地(春耢耙保墒、浅犁踏墒、镇压提墒);适时播种;抗旱管理;种草种树”等为内容的有机旱作制度,使这个过去几乎年年闹粮荒的干石山区县,靠人均1.5亩地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还是在山西省,屯留县的王公庄,自1978年实行旱地农业高产稳产配套技术以来,旱地玉米单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左右。1986年山西大旱,该庄的玉米平均亩产竟达645公斤。
由此,一直致力于推广有机旱作的山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旱地农业低产的原因还不是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而是没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旱作耕作技术。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平田整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加厚活土层、配合耙耱保墒等耕作措施,把夏秋雨水纳蓄在土壤之中,使土壤起到“水库”的作用,从而解决降水目标分布与农作物生长期不同步的矛盾,旱地也是能稳产高产的。搞好旱作,每毫米降水量就可稳产粮食0.4公斤,与现在相比,仅此一项,全山西省就可增产粮食30多亿公斤!
有关旱作技术提出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在实践中也显示出相当强的生产力,但这几年的发展仍颇为缓慢。黄土高原星星点点地在搞,而华北平原则基本没有接受,仍是化肥加大水漫灌的费水农法。究其原因,并非技术上不成熟,也非与华北农区不相适应,关键恐怕还是缺乏“水贵如油”、“水是无价之宝”的认识,费水型农法还有相应的低水价基础。
如果说旱作比较侧重于耕作法的话,那么侧重于作物布局的种植结构调整在抗旱方面也大有可为。河北廊坊地区,支持专业户在永定河故道荒区大规模开发林果并间作花生、豆类、牧草等,结果开发区农业产值的年递增速度为全地区农业递增速度的3.5倍。农民从抗旱改作的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的取得又是以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十分令人欣喜。记者曾就此向有关专家请教:在华北地区大量发展中国的抗旱果林和经济作物(如花生、棉花等),是不是要比目前以追求大面积发展高产粮食的策略更符合华北地区的资源情况?回答是肯定的。
旱田里是有水的,水来自旱作。没有理由为北方的干旱悲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