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如何改变科研与生产断裂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科技与经济“温差现象”讨论

如何改变科研与生产断裂现象
张培增 袁希民 胡三九 张洪祥
妨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脱节,没有形成科技进步的合力。通过规划、协调,创造互相吸引的环境,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前提。
武汉地区拥有大专院校35所,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4.58万人,为武汉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但近几年,他们的科技成果就地推广应用的仅占30%左右。为何“近水楼台少得月”?如何改变科研与生产的断裂现象?笔者认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往往取决于科技创新者的“技术推力”和接受者的“需求拉力”的共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奋斗”,厂校(所)相互缺乏了解,难以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合力。
究其原因:缺少规划导向。全市以及各行业都没有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规划,如武汉大学化学系力量较强,专业齐全,但武汉化工行业的发展却很少将这一有利因素考虑进去。
缺乏统筹协调。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协调,仅靠科研单位或企业去搞是无法成功的。如武汉地区具有发展电子工业的技术条件,中国船舶总公司所属709所是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并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两条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和一条印刷电路板生产线。由于市内缺乏统筹协调,市属电子企业每年还要在外地购买价值2000万元的印刷电路板。
缺少信息渠道。企业较少主动到院校和科研机构了解新技术、新成果的情况,求助解决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难题,加之缺乏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院校所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研究,成果出来后很难就地找到应用单位。同样,企业因信息通道狭窄,对成果的选择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这势必造成企业急需的成果短缺,大批先进成果在本地过剩的不正常现象。
克服“三缺”现象,促进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必须通过规划、协调、服务,创造吸引的条件和结合的环境。
一、加强规划指导。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改造、出口创汇以及重要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规划,应通过一定的形式让辖区的国家部属和省属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知道;同时,地区经济主管部门应及时了解掌握院校所的科研规划,通过规划的“双向交流”,促进“面向”和“依靠”的粘连。
二、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科委对全地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服务、监督职能;建立定期的协调会制度,组建若干个由科技界和企业界两方参加的“专业技术和产品开发集团”,对产业和重点产品中的关键性、综合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三、加强信息服务。在发展技术市场的同时,逐步完善技术信息网络,沟通技术成果供需双方的联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