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不能走回头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6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不能走回头路
粮食购销“双轨制”,已经实行3年。其目的是在保证国家掌握一定数量商品粮源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农民到市场上去自由销售,这样“死一块,活一块”,农民可以多得一些实惠。目前值得注意的是,“死”的一块统死了,“活”的一块也统死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又走了回头路。克山县把“双轨”变成实际上的“单轨”就是一例。
可能有的同志要问:既然改革,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变统购统销为全靠市场自由购销?原因很简单——客观条件还不允许。国家的财力,城镇居民的心理承受力,市场发育程度,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手段和能力,还有流通环节改革的进展情况等等,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购销体制改革只能是个渐进的过程。粮食购销“双轨制”,对过去的统购统销来说,是一种进步,对成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机制讲,又只能算是过渡性措施,还有不符合价值规律的地方,带有一定的行政干预色彩。因此,我们既要认真实行“双轨制”,又必须坚持继续改革的方向,而且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强市场调节的力量,决不能掉过头再走“统”的老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产品购销尽早变成一种商品经济行为,真正按照价值规律办事。
克山县重新把商品粮、猪收购统死的情况,暴露了某些领导、商业部门对购销体制改革不适应的问题。无论粮还是猪,那里下达的定购、议购任务,都远远超过了该县生产者的承受能力。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去年,南方有的省就出现过强迫没养猪的农户到市场上高价买猪,然后低价交售,以完成任务的现象。利用“双轨制”走“统”的老路,这种倾向很值得警惕。出现这类问题,有购销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指导思想上的原因。我们的一些部门、一些同志,搞统的办法搞惯了,伸手向农民要惯了。粮紧,多要粮;肉缺,多要猪。只图自己工作好安排,不惜卡农民。过去,农民有气却没办法,普天之下都搞统购统销。现在不同了,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再强迫人家干明摆着吃亏的事,他就不卖给你,或干脆减少生产。结果弄得干部群众关系紧张,生产力也受到严重破坏,实践已经证明:再用老观念、老办法与农民打交道不行了,“统”的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吸取近两三年的经验教训,今年初以来,中央再三强调要学会按价值规律与农民打交道的问题,引起了各地的普遍重视。现在,夏粮收购工作即将陆续开始,这对各级领导、商业部门是一次非常实际的考验。但愿各地都能切实转变思想,真正多为农民想想,不要再层层加码,下达那种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