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关于文化背景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3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文化背景的思考
林非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在阐述文艺和哲学等学术思想问题时,都充分注意到了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接受某种学说或文艺作品,确实会受到早已渗透在他们心理层面中的文化背景所制约,所以重视整个民族的这种文化状况,就意味着是密切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与未来前景。
任何一个文明的民族,总会涌现出各种学术思想和文艺作品来,而当它们诞生之后,又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灌输或辐射到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和精神气质中去,从而逐渐形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面貌。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学说无疑是居于主导的位置,正是它牢固地制约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于儒家学说的历史作用从来就有争论,在儒家学说中也确乎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成份,然而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来说,它无疑是十分适应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催化这种专制主义思想在人民群众的心理层面中滋生与蔓延。它不可更移的思想基础是为专制主义张本的尊卑观念。正是这些精神痼疾渗透和沉凝在一代接连一代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层面中间,形成了他们全部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总的准则,从而充分表现出至今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一种比较落后的文化面貌。
这种古老和陈旧的文化面貌,严重地妨碍人们去接受渗透着现代观念的崭新的文化气氛。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已经凝固的落后的文化面貌,只凭一回或两回对儒家学说的商榷就显得远远的不够了,而必须以高度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长期和彻底的澄清。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艰巨的文化建设的任务。然而如果不是自觉地从事这项工作的话,就容易被那种历史的惰力所腐蚀和毁灭,在中国现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中间,确实曾出现过不少这种触目惊心的实例。
对于企图澄清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来说,只从李贽的“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说起,就已出现过不少次的论战。“五四”启蒙主义运动是对儒家学说禁锢整个民族精神的一次最为巨大的冲击。它的“民主”和“科学”这两个著名的口号,前者是对儒家学说尊卑观念的冲击,后者是对其保守性和落后性的冲击。这些切中要害和振聋发聩的呼声,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然而它辐射出的冲击波究竟能够有多大的范围呢?也就是说它对于笼罩在人民群众心理层面上的文化背景,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触动呢?它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恐怕是相当微小的。在“五四”启蒙主义运动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鲁迅,曾将这些说成是“五四以来的小改革”(《忽然想到(六)》),这个
“小”字实在用得发人深省,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五四”启蒙主义运动,如果转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这一视角来进行估价,它的影响确实是微小而又微小的。这就可见一部思想史、哲学史或艺术史上多少次热闹非凡的论争,也只能极为微小地影响到处于稳定状态的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
然而制约着整个民族的文化面貌的,除了上述那些以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全部意识形态的综合影响之外,社会政治制度却是最具有关键作用的。存在决定意识,从社会经济形态中既萌生出政治制度的中介物,又萌生出更飘浮于半空中的各种意识形态,比较起来,社会政治制度更具有与其不同的明确的强制性。以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为例,他们长期推行的愚民政策,不让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这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比起至多是半强制性的钳制人民群众的某些思想学说来,得到的效果肯定更为直接和明显。譬如说当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在清代前期出现之后,对于它所称颂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男女平等的主张,不少思想腐朽的封建士大夫都无法容忍地作出了抨击,这自是形成对它广泛流传的阻力,而若干地方官员的明令禁止,则更是一种直接的扼杀。这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起到了更为强烈的压制的作用。
儒家学说和专制主义统治的交相为用,确实是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至今还远远落后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如果只强调思想、哲学或文学艺术方面的专门家,提高自己在改变整个社会文化面貌方面的自觉性,也许刚是为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作出了一半的工作;因此我们呼吁具有远见卓识和对民族的腾飞怀着神圣使命感的政治家,能够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作出具有实际效果的指令性的贡献。只以目前大量存在的文盲来说,如果没有消除这种状况的有力措施,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文化面貌的落后状况,因而也就无法出现整个民族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活力与积极主动性,这样的话,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成效肯定也是难以实现的。
如果在这方面回顾“五四”之后的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也是十分值得我们思索的。“五四”启蒙主义运动中所提出的个性解放的口号,实质上是要为确立人的自觉意识打下基础,然而在那样的文化背景与土壤中间,想要实现个性解放谈何容易,也许在还没有引起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之前,就会在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氛围中碰壁了。正是这种现实的状况促使当时的许多思想先驱者,从一般意义上的启蒙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演进,因而对于确立人的自觉意识这个问题,就从个性解放的视角升华到了阶级和集体的解放的视角。然而阶级和集体的解放又必须牢固地立足于其中每个成员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束缚的自觉意识的确立。如果缺少了这一层次的巩固的建树,更高层次上的阶级与集体的解放就会陷于表面化,将会以其思想基础的虚空而迸发危机。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仍旧必须注视阶级和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的确立问题,这可以说是过去历史阶段中反封建主义的补课,然而在自己崭新的思想启蒙程序中,肯定不会重复过去那样的经历,而是着眼于通过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在整个集体中实现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束缚的人的自觉意识的确立。
充分地总结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从而具有敏锐和深沉的历史眼光的许多学者们,自觉地集中精力于为改变我们整个民族落后的文化状况进行不懈的奋斗,这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不过这种提高整个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工作,无疑也应该得到具有远见卓识和为促使整个民族腾飞而献身的政治家的支持。鲁迅在讨论“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时,清醒地认识到:“若是大规模的设施,就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许多动听的话,不过文人的聊以自慰罢了”(《文艺的大众化》)。在涉及到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文化状况时,确实是需要学者和政治家进行对话,讨论或协商,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进行才有可能解决得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