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通路才能通财——山东公路建设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31
第2版(经济)
专栏:

  通路才能通财
  ——山东公路建设采访札记
  顾兆农
在山东采访,关于公路的议论听得最多。细一打听,也不奇怪。山东省铁路运量饱和,内河水运条件差,全省75%的货运量都压在公路上。许多地方,卡了路就“卡了脖”;断了路,就断了财。人们哪能不“视路为命”呢?一
前些年,五莲县松柏乡前苇场村买了一台拖拉机。因为没有路,只好暂存在山下的村子里。直到过春节时,山里人才抬它回村与群众见面。
城里人又如何呢?就说赫赫有名的青岛吧,1978年以前,全市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和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路、小路,路面等级、标准低,通过能力差。偌大个城市只有一个出口,交通拥挤,经常阻塞……
按照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的要求,一二级公路的平均行车时速为59、45公里;百车公里油耗为28.06、30.32公斤;千吨公里运输成本为107、134元。按此标准计算,仅因公路标准达不到一二级,全省去年浪费的运力相当于闲置了1万多辆汽车,多花了1.9亿元运输费,超耗油料4万吨。而这一数字,将随着公路客货运量的增多而不断变大。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没有发达的公路是不行的。
二“公路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因此,公路也是商品。”这是青岛市交通局负责同志的看法。
过去,人们可不这么看。建设商品流通“动脉”,长期用的是行政办法,把任务分配到沿线村镇,施工“大呼隆”,花钱敞口子,根本不讲经济效益。几年前,泰安市修建新泰小港桥,预算投资50.5万元,桥修一半钱就用完了,只好追加了30多万元。显然,用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老办法,是搞不好现代化公路建设的。
修建公路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紧缺又是一个普遍而现实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山东公路部门的同志认为,钱紧政策就应该宽,在用好国家有限的拨款的同时,应设法利用多种形式集资,不要怕欠债。公路建设上去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出来了。
近几年,他们把竞争机制引进公路建设,主要采取了两种承包形式:一是在专业施工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对工作量大、时间紧、技术标准要求高的工程,大胆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这样,既加快了工程速度,又保证了施工质量。二是对暂时没有充足资金修建,而地方要求又强烈的地段,采取补助投资包干的办法。将征地、拆迁、路基土方及桥涵加宽、路面改善等一包到底。除补助投资外,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解决。实行这一方法,达到了投资少、见效快、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
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成果,1987年,山东省公路通车里程达3.7万多公里,97.9%的乡镇和76.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高级次公路里程居全国前列,9年净增3286公里,通过能力提高了1.25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