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一项抢救性的社会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1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一项抢救性的社会工程
本报评论员
在5年内,为50万患白内障的盲人施行复明手术,进行30万人次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对3万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计划,这三项抢救性的康复工作,不仅给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友带来了福音,对全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各方面给予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据调查,我国有5164万残疾人,其中白内障致盲者347万人,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83万人,7周岁以下聋哑儿童74万人。他们在升学、劳动就业、婚姻和参加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热切盼望政府和社会给予帮助,通过康复手段使他们摆脱残疾束缚,自立于社会,并对社会作出贡献。
发展残疾人事业,要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兼顾残疾人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遵循讲求实效、打好基础、稳步发展的方针,在不增加财力的情况下,今后5年集中力量抓好涉及面广、见效快、残疾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5年工作纲要》,提出了三项康复工作。
这项康复工作,要使80多万残疾人摆脱或基本摆脱残疾束缚,是一项抢救性的社会工程,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并且已经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卫生部的防盲指导组进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试点;全国“儿麻”研究会成功地进行了大量“儿麻”手术,出版了有关防治“儿麻”的专著;15个省级以上聋儿语训中心和许多聋校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大批语训人才。经验表明,只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5年中抢救出白内障致盲者、“儿麻”后遗症者以及聋儿80万人,是有可能的。希望从事康复工作的同志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在工作中团结协作、调查研究,边工作、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逐渐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体系。
当然,要搞好这样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困难是不少的。例如国家财力有限,医院床位不足等等。应该认识到,解脱残疾同胞的痛苦,是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对残疾人来说,治愈一个,不仅解脱他本人,而且能解脱一家,影响一片。残疾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重要问题。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残疾人工作,本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为保质保量完成三项康复工作,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