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读志录二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31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读志录二则
黄良正
作注的要旨
作注也叫注释,即用浅显的文字解释书中难懂的字句,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作注方法甚多,有篇末注、脚注、类注和直注。最近,笔者浏览了一些新编的县志,发现有些注释未能抓住要旨,例如“赤脚医生”,有脚注为“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医生”,有直注为“即乡村医生”,这两种注释,都没体现出此词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卫生部在1985年1月就决定不再使用这个名称,对考试考核达到相当医士水平的称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平的改称卫生员。作注不抓住“准确、易懂”之要旨,会造成后人的理解混乱。
再如“三支两军”、“黑五类”、“五七干校”、“516分子”等名词,在志书中屡次出现,这一大串政治色彩浓厚、历史背景复杂的术语,不作注难让后人看懂,但注释不准确,就有“画蛇添足”之感,甚至曲解本义。当然,今后若有人编出一本中国政治运动名词典,这些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明创造的政治术语有处可查,那就更好了。虽然注释在志书中的分量微不足道,但志书是“传世之作”,千万莫在作注上“大意失荆州”。
教训的记述
翻了多部正式出版的新县志,发现都存在着一个弱点,就是对历史教训的记述不够注重。其它的不说,就说正文中的机构沿革、工作进展等,记到“文革”时,大体上仅点上一笔“因文革被撤销”或“文革开始,被迫停止”,再补几条“大事记”,就找不到别的记载,而且这方面的记述重政治略经济。这种一笔加几条的方法,几乎是我所看见的几部县志记述那一段特殊历史的统一模式。
新志以经济记述为重点,但已出版的新县志却极少把历史教训的记述与经济损失有机联系起来。“文革”经济损失估算5000亿,若加上大跃进三年损失1200亿,两次折腾,差不多相当于从新中国建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年国家基本建设的总投资。历史的曲折不仅表现为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的动乱,更表现为国家经济的停滞乃至濒临崩溃。血的教训寥寥数语又怎能反映出来呢?我以为志书若把建国后几大历史教训记“活”,能让读者从中找到为何“梦里已步入共产主义,醒来还在社会主义”的答案,以加深对我国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理解。
志书有资政之功用,记成功经验是供后人借鉴,记失败教训也是供后人吸取,然而功好记而过难书。对过去已久的事尚如此,若涉及当地的特别是涉及现职领导在一段时期指挥失误所造成的挫折,敢不敢记,如何记,这就要看撰志者是否具备敏锐的眼力和超人的胆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