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劳模变奏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劳模变奏曲
过去一提劳模,人们自然便联想到“老黄牛”。记者参加最近一届广东省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发现:22个特等劳模中,厂长经理占12个,比例接近60%;180个劳模中,厂长经理占80个,比例超过40%。
劳模名单上人数仅次于企业家的,是知识分子;乡镇企业和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的先进人物,这次也首次在群英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届劳模在结构上的明显变化表明,随着商品经济取代产品经济,人们对劳模的评选标准已从过去比表现,变为从技术角度上比成果,从经济角度上比效益。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谁站在时代发展前列,谁便自然成为社会公认的楷模。
劳模除构成上的变化外,在形象上有什么变化呢?
李浩然,广州汽轮机厂工人,这次被评为特等劳模。他入厂不久便当上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但那时是靠拚体力。他深感没有文化知识已不能适应形势,于是勤奋读书,终于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工人技师考评,设计改革成功了10个技改项目,成倍提高了工效。人们从他身上感到,劳模形象已从苦力型变为智能型。
老实听话是过去劳模的一大特色。广州铜材厂车间主任许英伟用自己的实践说明,劳模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勇于维护工人自身的权益。他身为工厂职代会执行主席之一,正是在既代表职工说话,又为厂长出谋划策这个方面,赢得了大家的选票,当上了劳模。
尽管时代赋予劳模以新的特色,记者在与劳模接触中发觉,许多人身上依然散发着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并没有过时。
在“劳模变奏曲”中,令人感兴趣的一章,还是劳模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过去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劳模们,如今开始带头勤劳致富。特等劳模、煤矿工曹庭顺他因三年半干了十年半的活,年收入6000多元,月最高收入786元,而成为带头勤劳致富的典型。
“劳模也是普通人”,这也是劳模们议论的一个话题。他们认识到,劳模只是在某个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希望社会也能这样看待和理解他们。
(摘自8月29日《羊城晚报》 杜星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