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杂感流一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5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杂感流一束
鲍昌
(时髦的心理学和文学,有意识流、生活流,流来流去,据说大有学问。然则杂感不可一“流”乎?随心所感,流向笔端,可称为杂感流。此名词之创造,可否申请专利?)
日前有人介绍一门学问,曰?学。查了字书,才知?是忽字别体。据说这是融通东西方思想的一门学问。可我不明白,两种思想一融通为什么要忽呢?是什么忽?——疏忽,杳忽,微忽还是迅忽?问了一些人,都说不清楚,因而想起去年在纽约逛商店,待要出门时,一个黑人售货员冲我说了句“马马虎虎”,那绝对是汉语汉音,引起其他几个售货员的窃笑,可却使我陷在无法忍受又无法抗议的尴尬里。
回来后反躬自省,咱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确有马马虎虎之处。和为贵,忍为高。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着。肉烂在锅里,全是汤儿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得饶人处且饶人。大家方便,自己方便。一团和气,和气生财。扁担上睡觉——请往宽处想;不要拾起棒槌就认针(真)。……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为“马虎学”。马虎学与学者们研究的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并不相干,不幸的是成了今天许多人的安眠药、遮羞布。
总把黄河看成中华文明之摇篮,一味顶礼膜拜,即是马虎一例。君不见这“摇篮”已悬在下游人民的头上,一旦溃决,我辈无异鱼虾矣!
大前年从北京飞往欧洲,在中国境内三四小时,见下界除星散的村落绿洲外,一片土黄。难怪外国人欣赏电影《黄土地》,一来较真实,二来能满足他们发达者的自豪。然而倒退几千年前,这片土地大多是葱茏的。由绿变黄,罪魁正是负责由黄变绿的小农经济的掠夺式经营,周而复始的“短期行为”。这片土黄色呵,今天还在扩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小农经济的田园牧歌,好象自得其乐,其实带来的是封闭、分散、自私、愚昧,恰好利于一个中央集权的皇帝来统治。所以,黄土地给中国人以两份厚礼:人民愚昧,皇帝专权。这份礼物,咱们消受了两千多年。
小农经济也缺少危机意识。除非水火刀兵,其余,不在乎。到处黄土可埋人嘛!而且可以当顺民。民主?对不起,小民听惯了“为民作主”和包青天、海红袍。受制时最多来个京剧叫板:“苦啊!”有了一斗米,就又得乐合了。然而,今天的世界是有危机的:能源、人口、生态、环境,大概还要加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教育落后,等等。没有危机感的人,乐哉!
对付危机的最好方法是上下一致,同德同心。中国古籍中,我欣赏《尚书·盘庚》。盘庚为了中兴商朝,想由奄迁都到殷。老百姓有怨言,他就召集民众,公开讲明利害,因而老百姓果然齐心地去了,商朝中兴。这就是古代政治的透明度吧!看起来,越是透明的越有凝聚力,譬如气温骤降,透明的水能结成冰块,不透明的沙子还是沙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暂且把杂感流打住,让我们挽手齐登鹳雀楼吧!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