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夜光下的遐想——华盛顿芭蕾舞团演出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7
第8版(副刊)
专栏:

夜光下的遐想
——华盛顿芭蕾舞团演出观感
顾土
用具象式的阐释来理解芭蕾,恐怕已成过去,但当人们面对现代芭蕾,看着跳跃式思维、意象化的舞蹈设计、能令你漫天联想的邈远、宏阔的舞台气氛,却又往往朦朦胧胧,不知所以然。来自美国的优秀的华盛顿芭蕾舞团带给我们的主要作品正是这样一组现代芭蕾。
现代芭蕾的多数作品创造出的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形象姿态,通过总体氛围造就的,而常常又不可言喻,仅凭观众的直接感受去体现。已故卓越的华人舞蹈家吴诸珊先生的《双重对比》,是以弗兰西斯·普凌克的《双钢琴与乐队演奏的D小调协奏曲》为音乐背景的。当我们在鱼翔水底的布景前,面对人体的美妙变幻,感觉到的是和谐、安详和典雅。钢琴轻弹,舞姿翩翩,人体流动舒缓,你随着这样的气氛,自然会生发出一缕温情。吴先生的另一名作《夜之光》创造的是静穆之美,淡淡的、清澄澄的,超脱了尘世的喧嚣,只留下一片宁静、甜润的回忆空间。这部作品的夜,实际上是苍茫暮色,余晖尚存的黄昏之末,是夜来临前的一刻。对这一刻,前人喜欢借以感慨老之将至,时不我待,但吴诸珊的舞蹈展现出来的“夜之光”,却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候。朱迪·杰米逊的《暂停》则用不时兴起的急骤旋律,采用迅疾的舞步,以至于糅入南美洲的歌舞风格,来显示生命节奏的美。至于以“暂停”为题,也许是要强调舞蹈和音乐在猛然中止后所带来的无穷回味是多么的深长。
与古典芭蕾不同,现代芭蕾多半无繁复的情节和悬念,又不遵从程式,对技巧似也无过高的追求,而对情绪却非常讲究。华盛顿芭蕾舞团的演员不愧是来自现代芭蕾故乡的人,他们的现代芭蕾素养甚高,情绪也发挥得浓郁、准确。这得力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然而他们在表现技巧的古典芭蕾《希尔维娅》双人舞中,却不免失色,或许由于在技巧的娴熟和精湛上不如人意,所以始终没有发出光彩。
由此我想到,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匈牙利、比利时、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一些芭蕾舞团相继来华访问演出,其相同的特点是现代芭蕾创作颇多,几乎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的一批独具特色的作品,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十分出色,情绪丰富动人,但技巧却属一般。相比之下,我国的芭蕾舞演员的技巧可入世界先进行列,但现代芭蕾则大为逊色,而且在舞台上情绪呆板,冷若冰人。现代芭蕾作品也非常匮乏,表演极少,即便有之,亦非上乘。
这种状态之所以产生,在于我国的舞蹈教育只看重技巧,凭技巧决定演员的优劣,而不大关心他们全面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理解力。而演员的现代芭蕾的基础薄弱,则在于我国的现代芭蕾事业的不发达。这不发达的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不重视乃至轻视现代芭蕾的创作,致使良好的创作环境一直没有形成。加上创作者的观念陈旧,对现代芭蕾的审美意识存在着错觉,结果造成了舞蹈史上的一块大的空白。
现在世界上的芭蕾舞团多把现代芭蕾的创作和演出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芭蕾的表演如何也已成为衡量芭蕾演员的主要标尺。因此说,改变现代芭蕾在我国的现状已是很迫切的课题了。(附图片)
夜之光 (美国华盛顿芭蕾舞团演出) 肖引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