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台港舆论评本报七日评论员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18
第3版(政文)
专栏:

台港舆论评本报七日评论员文章
多数认为是对陈立夫等提案积极回应,少数仍视为“统战”宣传
本报讯 本报9月7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在台湾、香港舆论界引起反响。
台湾“中央社”7日当天就此发布了两百字的消息,提到本报对陈立夫等先生为有关中国统一建议作出反应,但又说中共故意回避放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欠缺诚意”。
台湾《中央日报》在“大陆新闻”版上发表了《评〈人民日报〉的“统一”论调》的评论,认为本报评论员文章透露了中共“在统一问题方面的新资讯”,共有四点:一、“海峡两岸的空气已缓和”;二、中共认真研究了陈立夫等的建议;三、邓小平最近对统一问题发表的看法,“可以视为统战面的扩大”;四、“文章的重心在强调此刻正是:两党接触、进一步协商的最佳时机”。《中央日报》认为本报评论员文章反映了北戴河会议研究台湾问题的结论。
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也于8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驻香港特派记者发回的消息。
《联合报》发表的文章认为,本报此篇评论是“中共对陈立夫等人议案的正式回应和表态”。该报消息中称,《人民日报》评论对台湾展开了“统战”宣传,“避重就轻”;但也如实地报道了中共对陈氏等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表示感佩,希望国共两党尽早坐下来沟通对话,消除积怨,达成谅解,只要谈起来,一切问题都好商量等内容。
《中国时报》发表的消息,重点报道了中共提出的“国共两党可率先就和平统一达成谅解,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案”,“只要谈起来,一切问题都好商量”的主张,指出“这是中共一贯主张的求同存异,互谅互让,先取得谅解,而后接触对话,再坐下来谈”。
台湾《自立早报》、《台湾日报》也在第一版刊登消息,对本报评论作出反响。台湾《经济日报》刊登消息,摘发本报评论。台湾《自立晚报》刊登题为《互信,要建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的评论,认为本报评论是“研判中共领导层意向的一个重要资料”,认为台执政当局应当知道“三不政策”的时空性以及可能性,否则,“画地自限又何尝高明”。台湾《民众日报》刊登了台湾学者王晓波写的《向历史交代的挑战——评中共论陈立夫案》的长篇文章,认为“中共对陈立夫案已做出了正式而肯定的反应”,蒋经国逝世前曾一再强调要‘向历史交代’,现在的问题是国民党新当权派有没有担当面对‘向历史交代’的挑战了”。
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对本报评论员文章及时反应。《大公报》在头版头条刊出《北京呼吁两岸接触,国共率先达成谅解》的消息,援引本报评论,并在第二版头条位置全文刊登了本报评论。《文汇报》在二版刊登《两岸均积极,事情就好办》的社论,也引述本报评论。
香港《新报》新闻版,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两岸互信合作》为题发表消息,认为本报评论对陈立夫等建议的回应是积极的。香港《信报》、《明报》、《天天日报》等都刊登报道,摘发本报评论。
香港舆论界一般比较客观地报道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共对陈立夫等建议的反应是主动积极的,突出报道了本报评论员文章所透露的中共主张“只要谈起来,一切都好商量”的讯息,认为中共对两岸和谈充满诚意,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置于党派利益之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